首页 -> 2008年第6期

新课改下的教学误区

作者:梁鹏祥




  新课标的理念走进语文课堂已经七年了。回想这走过的七年,课程改革可谓热火朝天。老师们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热情高涨,摸索出很多成功、值得学习的教学经验,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一番新气象。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的看到,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改的肤浅认识,甚至错误理解,不知不觉的步入了教学误区。其实,课改不是形而上学,也不是追赶时髦,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通过扎实、有效地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的教学实践与观察中,认为以下几个误区值得我们注意与反思。
  
  一、思想认识误区:滥于表扬,过分延伸。
  
  我听过这样的一堂公开课,课上老师对学生的鼓励表扬之声不绝于耳:“非常好”、“不错”、“很棒”、“比老师都强”,甚至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也说“很好”。这种表扬真是“泛滥成灾”。老师错误地认为这就是“以表扬为主,爱护鼓励学生”的具体表现。
  有这样一句话“生活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有的老师就为这句话挖尽心思。一位老师在教学《三峡》时,向学生提出如下探究的问题:1.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有什么重要作用?2.这一工程对三峡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3.假如三峡工程成为军事打击的目标,你认为应如何来保护?4.请列举国家领导人重视三峡工程的事例。这样的问题提交学生讨论探究,时间竟占据课堂宝贵的30分钟!这样的课堂看似很热闹,这些问题也很有深度和广度,但“探究”的结果是完全抛开了课文教学,其实质就是对扩展延伸在思想认识上的曲解误解。
  
  二、角色定位误区:曲解“主导”,“迁就”主体。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这里的“导”是指导。然而有些老师认为“导”即是“导演”,一节课自己一定要设计好、导演好、操作好。说白了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新课标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彻落实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地位,“讨论”、“探究”就成了课堂主流而又新潮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动不动就来个“讨论”、“探究”,并认为这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具体表现,一味地迁就学生这个“主体”,并不注意讨论内容的价值与效果,这就陷入了一个认识偏颇的误区。当然,讨论仍不失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落到实处。
  
  三、标新立异误区:空泛表演,课堂“做秀”。
  
  为了追求语文课堂形式的多样化,突出新课改的“新”,老师们各出奇招、新招,仿佛公开课上没有“新”的东西就不是新课改。于是乎课堂上高歌、起舞、画画、表演、展示课件……课堂教学“层出新意”。然而静下心来细想:这样的公开课、优质课究竟落实了什么?这种繁华过后又带给学生们什么呢?其实,这样的课堂演戏、做秀的成分太多了,是一种“伪活跃”,最终把新课改弄成追赶时髦、形而上学、华而不实的表演课堂。
  
  四、否定传统误区:忽略基础,缺乏品味。
  
  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要“出新”,就必须要否定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些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那些不出彩的字词教学,那些考试中不再涉及的语法、文体、修辞等内容开始慢慢地淡出语文课堂,对一些精彩的语句、重点句、难点句也缺乏深入细致的讲解与品味,把传统教学中很多好的东西,不加思索、不分良莠统统给封杀、给否定掉了。
  
  五、模式教学误区:生搬硬套,违背初衷。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寻找课堂教学的规律,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无疑是值得肯定和尝试的。然而有的教师在众多的模式面前迷失了自我、不顾实际,原样套入课堂,生搬硬套,模式便成了“定式”、“套式”,这便违背了模式探索者的初衷。
  
  六、偏重文本误区:只授知识,缺少“明道”。
  
  新课标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积极有效地努力促使学生“智”与“能”地双重发展外,还必须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引导与培养。而有些教师的语文课堂只有“教学”,没有“教育”。可以想象:一个“智”“能”双全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健康的人是很危险的,我们绝不能只为传授知识而教学!
  以上是笔者归纳出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这绝不是出现在个别老师身上的个别现象,它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与共性。这也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去对照、去反思。
  梁鹏祥,教师,现居广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