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

作者:马志红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平时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说法:初中了,学生写作的手法和内容仍局限于小学五、六年级的写作水平,材料陈旧,内容单一。从批改的作文可见,初中生作文写了,很少修改甚至不修改。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从这可见,初中生作文提高不快,其实是态度作怪,病因找到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呢?
  作文离不开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会他们收集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一提到作文,不少学生就会苦恼的说:“老师,我真的不知道从何下笔,我找不到写作的材料。”真的是作文与学生的生活脱节了,让学生无从下笔了吗?其实并不是的。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不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身在其中,却不会感悟,不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其实初中生的思想是最活跃的,他们告别了懵懂的少年,进入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花季,他们心里藏着不少的困惑,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作文的教学的起点,不少语文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写作入门,就如刚学写字用描红本一样,用一些固定的格式去练习。写怎样的作文,可选用的材料有哪些,因此造成了一次作文雷同的不少的现象,长期这样,让作文和生活脱节,就自然而然的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惰性,导致了学生身在事中,却不会感悟。所以这时候教师要想打开学生的写作之门,就应引导学生动那活跃的脑筋去捕捉生活的点滴,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
  要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教师还应该转换观念,还阅读给学生。学生有没有写作的冲动,还要看所写的作文有没有回应,有多大的回应。一般来说,作文只是交给老师批改,那读者就只有老师一个,只是老师跟学生一对一的交流,那是满足不了学生的表现欲的,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写作孤独感”。其实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还要看学生的修改能力的强弱。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借助语感和语法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而我们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教会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修改中,把修改的权利让给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把写好的作文同组交换评改。“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学生在互改中讨论、探讨,从而得到启发,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创作灵感。就算写作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在这互改中也会找到写作的激情,从怕写作到乐写作。在学生互改中,学生从受评判者的单一角色到评判者和受评判者的双重角色,这就达到加强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评改中自然而然的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的作文来自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作文更有活力,那就要还作文回生活。教师要善于发挥班级和学校的作用,给学生一个展示作文的平台。例如:可利用学校的资源,建立文学社,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熏陶学生的文学修养。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的好作文和学生的文章评论定期以手抄报的形式在班级里传阅,营造热衷写作的氛围。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做网页,这种种活动,由于都是学生乐于参与,而且,面对的读者不再是单一的老师,而是广大的学生和老师,学生怎不乐于其中呢,学生都有“从众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写的人就会越多,为了突出自己,内容和形式就越丰富,写作的冲动就更大了。
  其实,要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教师还应该从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入手。作文来自生活,来自对生活的感悟,人有感悟,首先是诉之于声,然后现于字。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个擅于口头表达的学生,往往他的作文文笔流畅,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这就是语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写作中遣词造句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应有计划的让学生进行口头的训练,例如:抓好每个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做好课前的三分钟讲故事,三分钟演讲。上课过程中多让学生做探究讨论等等互动的形式,多指导学生词语的积累和运用,等等。
  马志红,教师,现居广东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