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古诗中的以求女喻求善手法

作者:黎荷花




  同学们知道,“诗经六艺”中有一项是“比”,用“比”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手法。而且我国古代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香草美人”的意象,贯穿着“以求女喻求善”的写法。在纯洁、温柔、美丽的女子身上,寄托着诗人美好的品德、高上的情操和高洁的志向。“比”这一手法在《楚辞》中是运用得很成功的,如《离骚》中以“众芳”比喻群贤,以“美人”比喻君主,以“黄昏以为期”(指黄昏时成婚)比喻君臣亲密合作等等。诗人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比喻抽象的品质和复杂的事物,用以作比的形象又各成系列,具有整体的象征意义,大大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离骚》全诗中诗人三次求女的经历,实际上是比喻自己追求理想的历程。
  同学们还记得在初中学习的《蒹葭》吧,诗中那位多次“溯洄从之”却始终不可接近的“在水一方”的佳人,实则象征着诗人努力追求、苦苦求索的美好理想。
  下面,我们来看看曹植的《美女篇》吧。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诗中诗人把那位“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的绝代美女,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篇中的美女不嫁,实际上是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
  我们再来看看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是诗人在应进士科举时,向水部郎中张籍行卷的诗作。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赞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但这种事总不能说得太直白了吧。所以在诗中诗人朱庆馀以新妇自比,把张籍比作新郎,把主考比作公婆。他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主考的要求,就写了这首诗,向张籍询问。
  这首诗从文字表面上看,描写的重点是新妇去拜见公婆之前的心理状态。她早早地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中不免有些担心,自己打扮是否好看呢?能讨公婆喜欢吗?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就只好问问身边的丈夫的看法。由于是新娘子,当然有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于是这“低声”一问就十分合情合理了。这种写法,真可谓精雕细琢,刻画入微。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蹉跎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不好过。同学们从《孔雀东南飞》中就可知道这一点。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很有典型性。即使在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后来,朱庆馀的这首诗获得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在这首诗中,张籍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既相貌美,又歌喉好,因此,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庆馀的赠诗写得好,张籍的酬答之诗也答得妙,真可谓珠联璧合,千百年来传为佳话。
  古代诗歌中“以求女喻求善”手法的运用,使诗歌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表达的感情丰富而多彩,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黎荷花,教师,现居湖北团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