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作业也要跟上课改的节拍

作者:侯振玲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它与课堂一样承担着落实三维目标的任务。从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课堂教学的课改搞得轰轰烈烈,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作业的课改明显滞后。当前的主要表现如下:⑴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全面,不深刻,对新教材的作业布置心存顾虑,感觉作业量少,认为一些软性作业或口头作业布置得效率不高,不如多做几篇阅读理解或多抄几个词来得实惠有效。所以现在的作业布置依然沿袭老习题的策略,客观化标准化的倾向严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业的内容依然紧扣考试或文本为主,与课改脱离。⑵作业的形式单一,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践,违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加强语文实践的要求,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⑶教师的作业评价方法陈旧,依然是书写是否规范,是否足量,是否按时完成,答案正确率高低等方面。这样的评价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对学生的评价,不但重视其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有效的作业布置应追求有限时间内的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认真研究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注重每节课的课堂反馈,从而进行有效的作业布置。有效的作业,要能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应该注意让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应多加激励,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评价更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就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的教学,谈谈本单元的作业布置情况。
  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家园之思”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结合自己的经历,进一步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2.学生能调动自己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文本在表述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风格,进一步认识散文的特点。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人文内涵的理解,深入搜集资料综合运用散文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实践或自主开展课外活动,以各种手段拓展交流的途径。
  为完成以上目标我在教学时作了以下的作业布置:①给文章加评点,从内容或者艺术手法上,写下你对自己喜欢的语句的看法。学生可参照《想北平》一文的现有的评点,注意评点的角度、方式和语言的表达。在学习《我心归去》时,我要求学生把课前对这篇文章的评点拿出来,给以足够的时间组织大家交流各自的评点,并推荐出最佳评点条目,最佳评点本,以鼓励学生为主,提高对文本研习的质量。②为了训练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积累学生的审美体验,进一步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我要求学生在对《想北平》中风物描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阅读篇目有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和孙犁的《乡里旧闻》,理解在思乡类诗文中,通过写地方的风物,来突显故乡的个性,来寄托作者对故乡的爱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启发学生比较总结,回忆自己家乡的风俗与特产,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又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先用口语具体生动的描绘,再以书面的形式整理成一个片断,写出明显的地方性和生活气息。③本专题所选的几篇散文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上结合得非常好,所以在作业布置上我设计了一次写作实践:选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情境,以“想——”为题作文,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作这个题目,重要的是选材,场景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典型,与作者关联的,包含作者情感记忆的,这样写出来才有感染力,才能引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在写作时可分析借鉴《我心归去》第五节,根据自己的主题选择适当的表达方法,既要综合运用,又要有所侧重。
  有效的作业布置,不仅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也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的放松,课堂要出新观念,作业也与课改息息相关,让我们把好这一关。
  侯振玲,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