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形容词“秀”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意义

作者:曹红波 黄旭阳




  汉语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最难学的,因为汉字不光表音还表义,它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每个汉字都有很多种含义,变化多端。甚至同一个汉字的同一个含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也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常说中国人学英语比外国人学汉语要容易得多。另外汉字从开始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汉字经历了各种形式的改变或再造,所以通过对汉字的考察,可以知晓中国古代汉字形成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文化功能,还可以知晓人们在不同时期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在此本文试图对“秀”的形成发展的过程进行考察,进而探索其文化意义。
  
  一、形容词“秀”的形成过程及其文化意义
  
  1.“秀”的字形结构
  在隶书中,“秀”从“禾”从“乃”。
  从“禾”,“禾”在《说文解字》中说:“禾,嘉榖也。以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之中和,故谓之禾。”意思是说,禾是一种比较好的稻谷,二月栽种于田,八月就能成熟。我们可以想象出到了秋季,稻子成熟,沉甸甸的谷穗压弯枝头的景象。
  从“乃”,在何金松著的《汉字形义考源》中说:“禾稻抽穗扬花时,榖粒中开始含浆,像奶汁,‘乃’是‘奶’的象形字,乳房叫‘乃’,乳房中的汁液也叫‘乃’,禾穗中含浆和乳房中含奶类象,故秀应是从“禾”从“乃”会意,本义为穗。
  在甲骨文中,邓和在《中国文字结构选解》中说,秀字的下部,在甲骨文的写法中像禾之根。孔廣居在《说文疑解》中说:“‘秀’下部非‘人’非‘乃’,盍像禾根之盛也。”
  在篆书中,段玉裁补说解为:“不荣而实曰秀,从‘禾’从‘人’。”
  不管是从“禾”从“乃”还是从“禾”从“人”,不管是像饱含乳汁的乳房还是像茂盛的禾根,总的来说,“秀”应与稻穗有关。徐锴在《说文解字繋傳》中说:“秀,禾实也。有实之象,下垂也。”《正字通·禾部》中也说:“秀,禾吐华也。”这就向大家清晰地解释了“秀”的含义,那就是稻禾结的果实,是禾谷吐穗开花之义。《论语·子罕》中也说:“苗而不秀者又矣夫,秀而不实者又矣夫。”而且俗语也说:“六月六,看谷秀。”这就表明“秀”的本义是禾稻抽穗开花。到了秋天,成熟了的稻穗,每粒饱满充盈,挂在禾苗的枝头,压弯了禾杆,成下垂的样子。
  2.“秀”的命名
  从先民们为饱满的稻穗命名为“秀”,我们可知,稻子在当时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一定是因为人们对它的需要。人们已经离不开它了,需要有一个称谓来指称它,所以就必须为它命名。就像卡西尔在《语言与神话》中说的一样,“并不是每一种事物都有资格获得名称,只有被人们关注的事物才有名称”。由此看来,在古代,稻谷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的先民们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人们的生存主要由农业来维持,农业劳作自然就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于是就把眼光聚集到了稻谷上,于是这种生活方式就在古文字的形体结构中留下了痕迹。
  据考古家们发现,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们就开始了对农作物的栽培。在中原地区,先民们就培养出了“粟”和“黍”两类粮食作物,在西南地区,人们培养出了“稻”类作物,到了西周、东周时代,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品种已经大大增加。《诗经·七月》中就有记载:“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这就说明,在远古时代,农作物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不光用来填饱人们的肚子,而且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把它纳入了诗歌中了。《礼记·月令》中有“登尝”一说,意思是说,把新收的谷物首先进献于寝庙以便请祖先尝新。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先民们对农业收成的重视和对新获谷物的珍惜程度。
  要为一个事物命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必须进行观察,分析概括出它的本质特点,然后在现有的语言材料中,选取已有的字素,加以组合,才能构成新的词语。这里,人们就选取了最能反映稻子本质特点的“禾”与“乃”来为稻子命名。这样通过“秀”的形成我们就知道了古时候人们的需要、兴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形容词“秀”的引申义及其文化意义
  
  所谓词的引申,就是从词的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性所指示的方向,遵循民族的生活习性,按照思维的联想规律,在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指引下,不断地派生出相关的新义,从而形成词义系列的词义演进运动。
  从原始人类最初所产生的审美观念来看,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使用的就是美的。通过人们给“秀”的命名,我们可以看出“秀”最初的审美意识是:一是视觉的。禾苗长成,葱绿的禾叶、禾杆,让人赏心悦目;到禾苗成熟时,禾叶禾杆就变成金黄色,在太阳的照耀下,金光闪闪,那结满谷粒的稻穗饱满结实,压弯了枝头,就像一位害羞的女孩,在低着头摆弄自己的衣服。由于先民们以农业为主,所以田地众多,一片连接一片,放眼望去,那简直是金色的海洋,在微风的吹拂下,稻浪一起一伏,非常壮观。二是经济的。因为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粮食就成了人们生存的重要保障,在当时就具有高度的经济价值,它让人们得以继续生存、繁衍,当人们一看到丰收的景象时,自然而然就满心欢喜。于是稻穗在人们心中就成了美的象征。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发现一些新事物,于是就不得不为它们取一个又一个名称,于是汉字就越来越多,先民们发现,如果词太多的话,就不易记住,那么怎么能既能使词义不断增加,又可以不用另造新词呢,结果先民们发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让词“兼职”,即让一个词表达几个含义,也就是引申义。当然这几个引申义所指称的现象与这个词的本义必须有密切的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秀”就肩负了另外的使命,即除了指称“禾穗”外,还可以指称其它的事物或现象。
  一是由禾谷吐穗开花引申为草木抽穗开花。《诗经·豳风·七月》中说:“四月秀葽。”在这里是说到了四月份,草木就要抽穗开花。后来又引申为草木之花,汉武帝在《秋风辞》中说:“兰有秀兮菊又芬,携佳人兮不能忘。”“秀”在这里指的就是兰草的花。
  这表明人们已经不光注意到稻穗开花,而且注意到了所有能开花的植物,人们的关注范围有了很大地扩大,人们在生活之余也懂得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了。
  二是由禾稻向上抽穗开花引申为挺出、高出。《广雅·释诂一》中说:“秀,出也。”明确地说出了“秀”的含义。后用于抽象意义,指优异出众。《国语·齐语》:“其秀民之为能者,必足赖也。”《吕氏春秋·怀宠》中说:“举其秀士而封侯之,选其贤良而尊显之。”“秀民”与“秀士”指的就是那些才能较一般人突出的人。后又引申为特别优异的人才,如新秀,后起之秀。古时有“秀才”之称,原本指才能优秀出众。《管子·小匡》中说:“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至汉代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汉武帝元丰四年,令诸州每年各举秀才一人,后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称茂才。三国魏以后又复称秀才。唐宋时则应举的人都可成为秀才,成了读书人的通称。至明清,则专用来称进入县学的生员。宋朝王安石在《伤仲永》中说:“传一乡秀才观之。”可见人们已经把关注的对象从自然界转移到了人的身上。
  三是由禾苗抽穗扬花时的美丽景象,引申为清丽、美好。宋朝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句中的“秀”指的就是树木清丽美好的样子。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说:“曲眉丰颊,清声而变体,秀外而慧中。”《梦溪笔谈·雁荡山》中也写到:“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后来人们又有了“秀色可餐”“眉清目秀”“山清水秀”等词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