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通过有效预习提升课堂效率

作者:曹 杰 孟庆波




  语文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手忙脚乱,累得满头大汗。可是,预期的教学目的总是达不到。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笔者和相关教师作了一些探讨,结果发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这些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不注重课前预习工作,都没有认真地去组织好一堂预习课。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把一堂好课比作一场胜利的战役的话,预习课就像战役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样重要。预备粮弹,扫清外围,设想好打胜仗的一切可能需要的工作,这样才有可能打好仗、打胜仗。一堂好的语文课之前也必须做好预备工作,诸如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扫清字词障碍、弄懂结构层次等,这些基础性工作必须在深入探讨核心内容之前做好。当然,单单做好上述工作并不能保证能上一堂好课,在很多时候,教师还需要对课堂教学作一些“预测”,即想象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或者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并在做了设想的基础上准备好应对的方法。只有做好了这些基础性工作,师生才可能享受到一堂和谐而有效果的好课。
  当然,上好预习课固然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关,笔者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从思想认识上澄清下面几个问题。否则,预习课也只是做做样子,达不到应有的目的,结果肯定与上好一堂语文课的预期目标背道而驰。那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只会是一句空话。
  首先,必须摒弃组织预习课是浪费时间、吃力不讨好的想法。在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教师可能认识不够。他们会觉得预习课上学习的东西既然也是教材上的,也是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干嘛还要多此一举,不一并在正式上课时处理呢?要知道,现在的教学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教学了。抢时间,赶进度,塞知识的老一套已经结束了。现在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既轻松又紧张,既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学到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了。把什么都挤在一两节课上来解决,只能把教师与学生都弄得身心俱疲,那样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必须抛弃语文教师随意教学、仓促上阵的不好的教学习惯。当前,语文教师的教学态度的转变也势在必行。过分强调各种不利因素而静不下心来精心组织教学的行为只能算是对教育的犯罪,对学生的犯罪。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一颗警醒的心,真正地把教育当作事业来作,把教学当作习惯来抓,才能避免随意教学的陋习。
  第三,必须丢掉不注意更新知识体系,不注意树立新理念的“教书匠”的旧“传统”。作为新课改浪尖上的教师,要时刻注意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要注意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当然,当前的课程改革在与旧的东西“斗争”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我们要学会鉴别,要注意学习好的,丢掉不好的,这样才能给人们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才能搞好教学工作,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把这种新的认识、新的理念运用到上好一堂预习课上来,相信也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提升语文课堂效率也一定不再是空喊口号。
  其实,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还可以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实际上的好处。只要能真正认识到预习课的好处就能使每一位语文教师乐于参与,并认真做好这一工作。具体说来,组织好预习课,可以有如下利好。
  1.可以节省时间。笔者经常听一些语文教师抱怨:我教授这一课花了很多时间,我的课怎么老是上不“走”呢?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以致于授课时面面俱到、事事操心,从而耽误了时间,教学进度缓慢也就不足为奇了。
  2.可以更好地认识教材背景,为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3.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认知的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解决各种学习问题的最好催化剂。好的习惯能让人少走弯路,快速到达目的地。而上好一节预习课的目的正在于此。
  4.有利于教学反思、课程总结。因为预习好了,再经过课堂教学的深入与深化,所以,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教学效果是否相应,师生心中大致都有了数儿。这就有利于教学反思,便于及时总结。
  因此,预习课的基础作用应被加以重视,尤其是在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更应做好这一工作,以使语文教学能适应新的形势,从而推动新课改的健康发展。
  曹杰,孟庆波,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