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对《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的思考

作者:赵秀兰




  由于以网络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全面兴起,国际间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趋频繁多样,当今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不仅需要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国际国内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特别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培养同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大量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如何既传授知识又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是值得高校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如何扭转大学生不阅读文学作品与“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文学课这一现状,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呢?笔者认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低落,一方面是由于受社会环境与家庭背景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学校环境如,课程的设置、课堂内容和评价体系等,不无关系。下面是笔者以在全球化语境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为参照,对《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教学进行的几点思考。
  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高校应该拓宽教育内容和形式,强化人文教育。除了设置历史、哲学、政治等课程外,应多开设对全校各个专业学生(不论文理)开放的人文素养类课程,从政策方面引导学生,促使他们阅读经典作品,尤其是世界文学名著,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深化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多举办一些有益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包括文学修养)方面的竞赛和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建和谐校园。另外,还必须转变和完善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增加人文知识内容,促进教师把专业知识的讲授与人文知识的传播结合起来,切实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从教师对文学课,尤其是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类课程的教学这个层面来说,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意识形态,没有一种文学不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就是创作者经过集中、概括和提炼、加工,以形象化的形式提供给人们的社会教科书。文学作品中题材选择、描写角度、表现手法的千姿百态体现了大千世界中处于不同时空的人们各自不同的存在方式、感觉方式和表达方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很多国人都走出国门,去国外发展,不了解国外的文化就很难有很好的发展,而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是一个了解国外风土人情的重要途径,因为每部作品展示一个不同的世界与人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解故事情节之外,还可以直观地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其所描写的优美的异域风光、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新颖独特的叙事技巧等。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对文学作品中巧妙的构思、丰富的情节、鲜明的形象、优美的意境等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产生愉悦之情并受到教育;经典作品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超越民族、国家、阶级、历史、地理、语言等因素的制约而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虽然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提高文学素养,但实际上,很多学生阅读本国文学作品还行,要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就会有很大的障碍。首先,要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就必须得过语言关,然后才谈得上理解和体验所读文学作品。而英美文学赏析类课程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慎重。名著富集着深邃的精神和思想,能陶冶人的情感、塑造内美的心灵、完善人格,对大学生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引导作用,因而在英美文学赏析课上应该多让学生阅读世界经典之作,通过阅读来加深他们对人生、生命和社会的体悟,这样可以是涉世不深、阅历浅薄的大学生更快捷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同时达到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经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效。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英美文学课,尤其是英美文学赏析类课程一贯的授课方式为教师“一言堂”式的“独唱”,是教师的“自编、自导、自演的才艺展示”或自娱自乐,学生们只是被动地受众。一味地按照先阅读作品然后讲解作品并解决语言问题这样的程序平铺直叙地讲授这类课程,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作用,很快使学生觉得空洞、枯燥乏味,使得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现代教学要求转变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强调教学应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融入课堂教学中,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英美文学赏析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就应该不拘一格,除了传统的讲授方式外,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采用讨论、朗诵比赛、读书报告、观看由经典作品拍摄的影视录像、编排演出短剧、或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三者有机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作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英语运用能力和团队精神,并且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效果。
  
  三、理论水平与人文素养的提高
  
  英美文学赏析课不仅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欣赏与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讲授这类课程的教师要有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熟悉一定量的文学作品,语言表达能力强,懂得如何分析作品,并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水平。讲授文学赏析类课程的过程是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把作品之美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必须了解与作家、作品有关的内容,对作品很熟悉,还要用生动形象、恰如其分的语言来讲解和分析作品,通过优美的语言、精彩的讲解和评析,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创造的典型环境中去,熟悉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在脑海中重现作家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悲喜与共,情感相通,真切地感受人物在作品中的命运遭际,从而获得最为真实的体验,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教师还必须适时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累积,通过想象来补充、增加文学家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和性格等体验作品的美。惟有让学生也体验到作品的美,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对作品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才有可能进一步对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而当文学家的经验和读者的经验相结合、相一致,作品才有艺术的真实、才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教师结合一定的理论对作品的分析和点评可以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逐渐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掌握阅读和分析作品的方法,达到欣赏作品美的能力。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素质和人文素养,惟其如此,学生们的阅读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另外,教师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解、鉴赏和分析作品的理论水平,把英美文学赏析课程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教学相长,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四、评价机制的全面化
  
  由于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对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也必须全面化,不能再以一次考试结果来论“英雄”。教师可以结合平时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参与课堂中讨论、朗诵比赛、读书报告、对所观看的影视录像的理解与欣赏、编排演出短剧、或撰写小论文的情况与效果,团队协作精神、文学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提高等,从多个方面系统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综上所述,文学赏析类课程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用审美的态度去观照,经过感受、领悟、体验和理解等心理过程,最终从文学作品所创造的典型形象和生活图景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获得教益,并借以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精神实践活动。英美文学赏析课对于在全球化语境下提高大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有一定的辅助意义。另外,笔者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是,为了在毕业前通过四、六级考试,大部分学生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英语学习方面,而荒废了自己的专业课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本末倒置。可由于学习不得法,得不偿失。如若引导他们花时间去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经典作品,不仅可以从中得到阅读的审美感受、积累知识、提高文学修养,还能培养语感,扩大词汇量,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还能缓解四、六级对自己的压力。
  赵秀兰,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