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作文教学如何做到最优化

作者:黄晓前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恐“荒”——找不到题材,写不出东西来,故而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空洞:有的措辞不当,语句不通;或是程式化的腔调,毫无真情实感;甚至有的毫无中心,层次零乱。那么,如何解除“恐‘荒’”,使得学生思维活跃,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文可写,让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切切实实的提高?在语文素质教育中,作文教学过程及方法须得创新和优化。如何“创新”和“优化”?
  
  一、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感受生活,积累丰富的创作材料。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是获得写作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接触面是宽广的,但往往由于他们缺少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和用心感受,而抱怨作文无从落笔。所以很多学生在看到别人的优秀文章时,总觉得这些人和事自己也像经历过,但自己写文章时却总写不出这样的东西来。其实,这就正是缺少发现,缺少对生活的深入感受。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例如有位学生写文章反映小时候的顽皮和他婶婶的善良,写了一次偷婶婶家里的梨的材料,写“我们偷的梨往草丛中丢”,而且又写“我们听到屋里有响动,但门始终没开”。“梨往草丛中丢”是为了不出声,使读者能感受到如果没偷过梨的人肯定写不出这些来。“屋里有动静但门没开”,原来是婶婶已经发现我们偷梨,但怕出来惊吓了我们从树上掉下来摔坏。这样一个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就出来了。这些材料使人读来是那么真实、感人,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在作文之前经过了细致的观察和感受。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语言表达的意思是否清楚,语体的运用是否合适,是否生动而富有文采。语言是文章的根本所在,在中学生中应加强语言的训练,做到“胸中有数,下笔如有神”。同时应避免出现词藻华丽、矫揉造作、内容空虚的现象。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用“站着喝酒而唯一穿长衫的人”来刻画他在当那种社会条件下的尴尬的社会地位。一代文学大师用生动、准确、朴素的语言把孔乙己的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三、培养学生作文中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线索,找出新答案的思维活动。而中学生作文的创新不同于作家的创新,它有着自身的内涵,主要是指:1.突破自我,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2.善于发现,在同龄人中,能形成自己对客观事物较独特的认识和感受。3.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应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所以我们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
  (1)鼓励学生运用“反意”构思,大胆提出合乎情理的独特见解,写出主题新颖、观点奇特的作文。“反思”就是一种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异”才会新。“求异”就是勇于探索,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
  (2)设计变通性的作文题练习题,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要求思维者随机应变,不受局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通性的作文练习题着眼于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跳出固有的“框框”,突破现成的结论和观点。
  (3)通过长期积累训练创造思维的艺术性。艺术性,或者叫直接性,非逻辑性。创造思维的艺术性还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培养的,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周恩来语)灵感是一种短暂的顿悟性的思维,高潮为时很短,瞬时即逝,是在受到某种启发而爆发出的思维火花,这是极其重要的创造性思维的质变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写作的才情禀赋。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将他们平时在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新鲜感受记录下来,既可以是片断的、点滴的,也可以是成篇的,只要有新意的,都是可贵的。通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学生捕捉灵感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艺术性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
  “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富兰克林)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作文中这种能力只有通过激发,通过诱导,通过联想与想象,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才能发挥出来。
  黄晓前,教师,现居广东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