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让学生的作文充满个性

作者:章飞虹




  写作归根结底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强调,要坚决摈弃一切虚假不实之文,摈弃一切虚情、矫情和假意。新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提出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因此,用风格鲜明的语言表现生活真实,表达真情实感实为个性化作文的本质所在。
  为此,笔者以“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强调的“把作文和生活联系作为基点,把求真作为前提,把学生写作的自由作为根本”这一理论为指导,在引导学生提炼个性化语言和训练个性化思维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以求让学生的作文突显个性色彩。
  
  一、提炼个性化语言
  
  就作文而言,鲜活的个性语言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之间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一旦离开了这一原则,所谓的“个性化语言”便成了无本之木,纵使雕刻得再为精美,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为让学生在形象的理解中有意识地“写真”,在“写真”中提炼个性化语言,我采取了“三步走”的教学策略。
  (一)比较中感知
  接受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形象的感知远比抽象的阐释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为让学生形象感知个性化语言必须反映生活真实这一原则,我常选择一些典型文段让学生比较感知。如曾从网上搜索到一组颇具“个性”的语段,让学生欣赏:
  1、哈哈,我小囡的成绩就像我山上种的芝麻——节节高!你别看她平时一声不吭地像个闷葫芦,其实她脑子里都在想着学问呢,她姥爷常跟她唠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嘿,咱这孩子,就是听话!
  2、我说嘛,我女儿是“潜力股”,“成长股”,再继续努力,就成了“绩优股”。这回你“反弹”上来,一定要保持“涨势”。我呢,这就“补仓”,多给你买几本书。
  3、我们那时候苦啊,我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下地了。……我女儿这次考试成绩又有了长足进步,我相信只要她做到胜不3骄败不馁,坚持不懈,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生经讨论很快得出一致意见:第一个语段用朴素形象的口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淳朴憨厚的农村妈妈;第二个语段用鲜活轻快的“股语”活画了一个兴奋得意的“股民”妈妈,让我们在真实中看到了个性;第三段话却让一个“小学没毕业”的农村妇女来做“领导总结”,显然是因为只会讲套话空话而使内容失去了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学生达成一个简单共识:个性化语言能使人“观其言而知其人,闻其声即明其性”。
  (二)训练中掌握
  许多语文老师在作文评点课上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读一篇失败的学生作文时,同学们常常很快就能发现作文中的某些低级错误并发出阵阵哄笑,却不知道这些低级错误在自己的作文中照样存在。所以,仅仅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训练。
  在个性化语言的训练上,我一般采用片断作文的模式,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相互交流。相比完整作文,这样的模式更利于集中解决问题,学生也容易写好,乐于交流。如针对当前青少年中比较普遍的“心灵硬化”现象,我设计了一堂以“感动”为主题的语言训练课。先介绍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精选事迹,让学生从英雄们普通而又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发现感动,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的感动,最后要求他们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生活化片断并作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同学们发现了一些毫无个性的“优美的套话”。如:
  感动好像那暖暖的春风,让世界充满生机与活力;感动仿佛是隐隐的春雷,使沉睡者苏醒与振奋;感动犹如那纤纤的春雨,令干涸的心田滋润和焕发。感动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是一种心灵的震颤。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值得我们为之感动,为之流泪……
  也发现了很多语言朴素却富有个性的语段,如:
  那天跑接力之前,我一直对自己说“拼了”。真的很希望进决赛,但决赛名单上没我们班!懊恼中回到教室,屠奇立却对我说:“想不到你跑这么快,真帅!”“又没进决赛,都没脸见同学了”“我们知道你尽力了,这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为你骄傲。”我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不是因为失败,而是因为感动……
  (三)修改中提升
  文章不厌百回改,许多好文章都是在修改中磨出来的,而修改文章的权力永远都在于作者本人。因此,每次当堂片断作文后,我都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根据交流所得,重新修改并升格自己的语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内交流和课外修改,就是促使学生尽力避免大而无当的套话、空话,养成自觉锤炼个性化语言的习惯。
  
  二、训练个性化思维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除讲究语言表达的个性化风格之外,个性化作文更应具有独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因素。因此,训练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我们的学生往往容易把怀疑、否定甚至批判一切当作个性,于是说“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太迂,说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太傻,说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是爱国,等等。这些明显违背事实真相和社会原则的思想其实都是幼稚的产物,是肤浅的表现,是和个性背道而驰的。实际上,一个人能否写出个性化的作文,总是以他是否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为前提的。个体文化素养越高,对某一社会或文化现象的研究越深,就越有可能在多层次的思维中迸发出创新观点,从而写出独具个性的作品。因此,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以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网络阅读为青少年普遍接受并喜爱的新形势下,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有目标地搜索阅读大量相关的信息和文章,既能保证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以增进他们的阅读兴趣,更能保证学生学会全面而辩证地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例如,有位学生在随笔中写到了“集体下跪感师恩”的“李阳事件”,因为素材单薄,就事论事,使作文缺失了个性。为此,我布置了个“材料积累与拓展”的作业,让同学们通过网络进行主题阅读,搜集关于“下跪”事件的新闻报道和文章。结果,“记者何永刚下跪采访彰显平等”“勃兰特下跪让德国站立”“大学生长跪为绝症同学乞讨救命钱”“乞丐下跪乞讨放弃自尊”等等都纳入了学生的阅读范围。随着主题阅读的深入,学生对“下跪”现象的研究就越来越深刻,我再让学生以“下跪杂谈”为题写了一篇作文,发现个性化佳作明显增多。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对生活的观察所得、体验所悟就是我们个性化创作的源泉,有了源头活水,就会有个性化的作文。然而,我们的学生常抱怨自己的生活圈子过于狭小,视野不够开阔,在贫乏枯燥的生活中又怎么可能闪现创作之灵感呢?
  其实,我们都置身生活的海洋,只是我们习惯于熟视无睹罢了,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心的舞台就可以无限大。为让学生炼就发现美的“火眼金睛”,我经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现象,并以小见大,思考生活。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知识和经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但如果一个人总是囿于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被思维定势束缚住自己的思想而不敢大胆想象,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产生。而个性化作文又是以独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因素为内核的。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来培养他们纵横驰骋的想象力,努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以《由“粉笔”想到的》为题作文前,我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引发了一些个性化的观点。如:由粉笔越写越短想到默默无闻,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由粉笔字易于擦除想到知错易改,谦虚谨慎的风范;由粉笔只能表达别人的思想和意志想到我们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能把自己的头脑当作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由粉笔的软脆易折想到要承受外界的打击和考验必须先经受烈火焚烧的磨练;又想到单打独斗,奉行个人英雄主义必然导致失败,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由彩色粉笔不如白色粉笔更具广泛的实用价值想到当前社会上的形式主义花样翻新但务实思想不足的不良现象……有了这么多独到的发现,要写出一篇具有创新性的个性化作文就不成难事了。
  作为作文教改的唯一出路,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不断探索、有效实践的大课题,以上仅为笔者在探索个性化作文教学之路中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也许粗浅,期盼同仁行家不吝赐教。
  章飞虹,教师,现居浙江诸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