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玛蒂尔德是悲剧人物吗

作者:房春生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精品,看过的人无不为之称奇,尤其是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实在令人惊叹。惊叹之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命运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权威的观点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妇女的形象,她爱慕虚荣,庸俗浅薄、追求奢华的生活,结果却因一次偶然的事件,被命运开了一个冷酷的玩笑;片刻的虚荣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辛酸。教参中甚至认为这是对路瓦栽夫人虚荣心的一个强烈讽刺,因而整个故事是一个悲剧。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既片面又欠公允,其实是用圣人的眼光来审视芸芸众生。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一点也不假,但她并不庸俗浅薄,她敏感多情、富于幻想,希望进入上流社会,这是女人的天性使然,绝非小资产阶级本性。漂亮的女人都爱虚荣,这是人性的弱点。作者其实是想暴露人性的弱点并进而诠释命运的不可预测性,作者对玛蒂尔德抱着同情甚至赞赏的态度,“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写得真是曲折动人。当然,作者在小说前半部分讽刺了她的爱慕虚荣和精神空虚,但在后半部分中对她的命运给予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尤其对她生活态度的转变充满了敬意。你看她,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没有退缩,反而变得坚强起来,她不逃避自己的责任,为了偿还沉重的债务,路瓦栽夫人辞退了女仆,亲手操持家务,“她懂得了穷人的生活”,为了节省开支,和小商小贩们讨价还价,受他们的奚落。她不再重视自己的形象,“胡乱地挽着头发”、“斜系着围裙”、“胳臂变得通红”、“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所以用十年的辛劳终于连本带利地还清了债务。面对这样一个形象,谁能说玛蒂尔德不是一个心灵纯洁、吃苦耐劳的家庭主妇呢?谁能对她的生活勇气嗤之以鼻呢?虽然她有时也会偶尔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想起在“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但这并非是她故态复萌,而是因为“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的胡思乱想。寂寞的时候,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从前,尤其是年轻时的辉煌。与其将这看成虚荣心在作崇,不如看成人性的自然流露,尤其是女性心态的自然流露。
  教参中一直认为,正是虚荣心使玛蒂尔德付出了“过早衰老”的沉重代价,从而验证了作者“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的观点”。但我认为,同时也验证了“也可以成全你”的结论。试想一下,在没有丢失项链的故事中,玛蒂尔德就会永远生活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不满自己的丈夫,不满自己的物质条件,因而总是处在痛苦之中。她不懂爱情,不懂家庭的珍贵,更不懂得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后来丢了项链,她反而省悟了。在十年辛苦生活的磨练中,她不仅懂得了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爱情,而且懂得了通过自己的劳动牢牢控制创造幸福的权利。所以丢掉项链不是祸,而是福。她丢掉的是一串有价值的项链,得到的却是一种无法估价的生活勇气和生存能力。因此,虽然她美貌不再,但她心灵纯洁,虽然她青春难驻,但她心情愉快,成了生活的强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不是悲剧人物,命运成全了她。
  有人说过:苦难是人生的垫脚石。这个道理得到了玛蒂尔德的验证。苦难没有击跨玛蒂尔德,她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我曾经设想,如果玛蒂尔德依靠美貌取悦于人,出卖色相混迹于上流社会的话,她就用不着辛苦劳作十年时间,也不会很容易地衰老可她为什么不那样做呢,因为那样做就意味着堕落,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悲剧。
  正因如此,生活又补偿了她,她的诚恳完全打动了佛来思节夫人,使她不仅直言不讳地说出了项链的真相,而且我相信,佛来思节夫人一定会对玛蒂尔德做出合理的赔偿。不然的话她何以要说出真相?作者故意留下意味深长的尾声,并非是要讽刺玛蒂尔德,恰恰相反,作者是深藏玄机——只有认真生活的人,命运一定会成全你,高尚的人格力量,可以战胜一切灾难,战胜任何不幸。
  正由于此,我可以大胆地说:《项链》并非悲剧故事,恰恰是一个启人智慧的喜剧故事。
  
  房春生,教师,现居甘肃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