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阅读教学如何发掘美源

作者:张少文




  中学语文教学文本,所选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这些文质兼美的文字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它们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传递并丰富着人类所共有的美的精神与境界,无一不蕴涵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以培养学生美的素质。
  
  一、发掘文本的主题美
  
  语文教材的多数作品寓意深刻,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凝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观点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最好的素材。领悟作品的思想美,必须靠“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将作品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等相互融合,并加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使认识和思想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文本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主题。如《真正的英雄》一文以真情撼动人心,里根的赞誉“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让学生追忆了英雄的业绩,铭记着英雄的故事,哀悼他们,赞颂他们,进而从他们的身上吸取精神力量:百折不挠地向一切未知的领域探索前进吧!又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慨中,不难领悟到他兼济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之美;又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崇高与伟大、《背影》的真挚深厚、《故乡》的忧伤与希望……打开语文教材,那一篇篇凝聚着作者浓郁的情感和殷殷的心血的作品无不闪烁着熠熠生辉的思想光芒。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去感悟作品的思想美,让美的思想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这样,学生的心灵将得以净化,思想将得以升华,人格将得以崇高。
  
  二、发掘文本的形象美
  
  语文教材的多数作品都塑造了鲜明的文学形象:有性格鲜明的人物、情景交融的意境、形神兼备的象征。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感受、想象、分析、归纳和判断,从而再现和重建美的形象,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分析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阳这些景物的特征,进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去品味其意,重建其境,透过衰败、凄凉的景象,一种落魄天涯、凄苦孤寂的心情就油然而生。再如学习鲁迅的《故乡》,通过再现和分析少年闰土、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神态等特点,就能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充满生气;中年闰土麻木迟钝,失去活力。还有《春》、《孤独之旅》、《安塞腰鼓》……只要经常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欣赏那一个个光彩照人、生动鲜活的美的艺术形象,就一定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发掘文本的情感美
  
  语文教材的多数作品都饱含真情,感人肺腑。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那么,怎样引导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找好情感激发点,然后要联系作品的背景和人物的境遇,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如《回延安》,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扼要地介绍了有关背景材料: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她像母亲一样哺育过无数革命者。著名诗人贺敬之在分别十年后,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此时,他的心激动不已,用饱蘸感情的笔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学生被教师的动情言语感染了,深深地体会到作者那种难以抑制的美的写作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分析动词入手体会作者美的情感。“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个“抓”字和一个“贴”字,写出了诗人对延安感情之深厚和强烈。“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真切地写出作者梦回延安的极度兴奋之情。“满心话顿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达了诗人见到亲人时极度兴奋的喜悦心情。教师亦可或加强学生的朗读诵咏训练,或赏析诗文概括内容,或讲述诗中的比喻、拟人与夸张的修辞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美的情感。又如欣赏鲁迅的《故乡》,只要抓住“我”和少年闰土哭别时的美好记忆,抓住“我”和中年闰土重逢时的隔膜,再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的童年之忆、故乡之思、朋友之谊等人之常情,就能深入体验“我”的忧伤和悲哀。又如欣赏文天祥的血泪之作《过零丁洋》、夏完淳的诀别之诗《别云间》,联系文天祥的忠肝义胆和夏完淳的少年大志,我们就会被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震撼。只要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四、发掘文本的语言美
  
  发掘文本的语言美,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语言美是教学文本的特征之一。文章美的语言主要指准确、形象的语言,这种语言也是感染力强的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细致品味文章美的语言,可以陶冶思想情感,进行审美教育。为此,语文教学中还应着力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敏锐的语感是指在阅读中,能敏锐地感知和辨别语言的文野、美丑、工拙、色彩、风格、情趣等。语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听说读写能力的水平。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篇佳作,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的规范、优美的语言,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素材。学生是主体,要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诵读练习,诵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在读中才能感受辞句章法、风格情调、意理情趣,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雨说》一课,笔者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正确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语调,学生不知不觉就被诗歌优美的语言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为大家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学生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学生欣喜地感叹道:“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啊!因此对一些精美的诗词曲赋、名篇美文,还应要求学生背诵。这既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五、发掘文本的意境美
  
  发掘文本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意境是作者对生活的艺术反映,它是由生活中的景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熔铸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认真揣摩作品美的意境,产生情感共鸣。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意境壮阔,场景宏大。要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词所饱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感受革命领袖崇高、博大的胸怀,就要引导学生捕捉词的意境,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纵深层。在揣摩词的意境时,引导学生想象着作者站在塬上眺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而如何满怀激情地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体会作者在大雪纷飞中,联想到天晴后红日与白雪相映照的景象;由此再进一步体会作者从历代帝王,联想到今天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品描写的内容再现了出来,进入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从中获得了审美感受。又如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歌描绘了我国北方草原辽阔苍茫的奇特风光,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生活和环境。在教学中,让学生联想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这些景物可描绘在什么位置上?各占了多大比例?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蓝天下有一片碧绿的草原,草原上有白色的羊群,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紫色的远山。最后教师点出了最美的是画面上没有的放牧人。学生在意境审美中,得到了美感的熏陶。
  从目前中学生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审美能力比较差,容易接受一些流行的审美标准和趣味,不能正确分辨真、善、美,假、恶、丑。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或迷惘不知所措,或无动于衷,或人云亦云。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重视和突出语文教学的审美因素,有利于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领略美的魅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而要充分发掘文本的美源,就让我们记住马克思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张少文,教师,现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