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语文课堂活教活学四原则

作者:韩玉荣




  教学是一门艺术,“活”堪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至上境界,它通过教师教的艺术处理,使学生在学的境界中体验到教学艺术的美,从而实现教学艺术的审美价值。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达到活的教学境界,教师应该是“作茧而不自缚”,追求“刻意感觉的无意化”。如果教师能达到“教活”的境界,学生的“学活”就不成问题了。下面结合实践论述实现活的至上境界的原则:
  1.有意性:思路的超前把握。有意性是指教师的课前准备,这是“课前功夫”、“结茧”的功夫。由于教学境界具有可预见性,所以思路的超前把握是完全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每节课精心准备和设计。备课不能一劳永逸,要常备常新。每次备课对教材和教学流程都要重新进行构思、设计和加工,精心写出“脚本”。“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设计主要指对课堂教学思路进行探测,即通过思路的组织来训练学生,使学生逐步具有较强的思维活动能力。思路的超前把握,重在揭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教学的思维走向,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因此教师应预先设计好一堂课的整体思路,设计、把握好学生考虑和回答问题的思路,分析问题的延展思路等。“遵路教学”就在于教师把课文的思路转化为教师的思路,再转化为学生的思路。于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意性:新颖的问题情境。课前准备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哲学家培根说过,蚂蚁在于简单的堆积材料,蜘蛛在于毫无创造的构建新体系,而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像蜜蜂一样,从花圃和田野里采撷材料,由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将其改造和变化。教师的课前功夫应该像蜜蜂酿蜜,能给学生提供鲜美醇厚的蜂蜜。具体讲教师要善于占“制高点”,捕“诱发点”,抓“发散点”,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
  3.无意性:巧妙的暗示和空白。无意性即是刻意感觉的无意化,教师课前的着意刻画、修饰显得了然无痕,表现含蓄自然,看似无意为之,实则匠心独运,并无“书云亦云”的痕迹和嫌疑。这是教师从有意走向无意,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是课上功夫,也是“破茧”的功夫。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式是暗示手段和空白艺术。创造理想的课堂境界,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应该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一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组合起来。显然,暗示的核心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换言之,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其身体和心理,大脑两半球,只有和谐共振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教师的着装、神情、声色,课堂的布景,音乐的选配,电教手段的穿插等,只有和教学内容相协调,才能达到最好的传授效果。达到教学艺术无意化的另一手段是空白艺术的运用。留白天地宽。阅读心理学家罗森布拉特说:“读者不是单纯地追求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所以教学结构虚实相间,巧置空白,使学生的思路不被教案所框住而由其作“外向型”拓展,能更有效地发展其想象、创造的思维能力。
  4.随意性:充足的教学机智。乌申斯基说,一个教师“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教学实践者”。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地重复自己的思路,照搬本本知识,要进入自由发挥、任意挥洒的“自由王国”,就要求教师具有充足的教学机智。而充足的教学机智除了与教师的教学灵气有关外,更主要的来源于教师的才、学、识。一堂课围绕着一定的教学内容,做到教活学活,它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上课教师要摆脱“匠气”,多些“灵气”。比如讲文言实词“卒”,如果教师讲“卒”除了有“士兵”、“终于”之意外,还有“死”的意思,学生不一定能记住。如果出一谜语:刘邦听了笑,刘备听了哭,要求打一字,学生顿觉兴味盎然,最后揭示谜底为一“翠”字,意思是刘邦听说项羽死了就高兴,刘备听说关羽死了就伤痛,所以“卒”还有“死”的意思。显然二者具有“匠气”和“灵气”之分。死知识活教,学生会终身难忘。二是指教师应具有很高的应变能力,能从容地解答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或利用突发事件把教学引向纵深。教学机智运用得好,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精彩之笔或点睛之笔,使学生在感到心情愉快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智慧之美。
  韩玉荣,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