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教师课堂点评方法谈

作者:沈静静




  例一:有位教师上《致女儿的信》,在拓展学习时,他说:“爱情,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之讴歌,为之赞叹。请大家例举一些表达爱情主题的古代诗词。”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教师再问:“你知道这首诗的题目、作者吗?”见学生无言,教师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以后可要用心读书啊。”
  其实,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拓展要求。教师没有给予正面而充分的点评,却偏偏正题,有意无意地批评起学生的知识不全面来,更有甚者,看似语重心长的一句“以后可要用心读书啊”,实际上传递着这样一种错误信息:你们不知道某一知识,不是正常的遗忘,而是没有用心读书。请问,哪个学生愿意承担“不用心读书”的罪名呢?本来的满腔热忱,一下子被教师的一瓢冷水浇灭,这样一来,他今后还有多大热情去“用心读书”呢?据观察,那位学生神情很沮丧。
  那么,怎样有效地点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教师的引领作用呢?
  真诚宽容。中学生总有强烈的自尊心,都希望得到教师充分、肯定的点评,而强烈的自尊又必然衍生强烈的敏感与脆弱。因此,教师要真诚对待任何一位学生。这种真诚,不仅体现在点评好学生的时候,更表现在点评后进生的时候。教师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允许他们犯错误、有缺点,宽容他们思维的模糊、错误,甚至荒谬。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师生互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确实是在引领着他们不断进步。这样,学生的心里就会得到安全保障,自然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例二:上完《唐雎不辱使命》,教师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个能概括唐雎性格特点的成语。一位学生写了“大义凌然”,教师说:“这个‘凌’字写错了,应该是……”便板书“大义冽然”四个大字。学生顿时一片哗然。教师笑了笑,说:“呀,我也写错了,看来粗心大意害人不浅哪!”
  知道学生错了,怎样既明确指出又保护学生自尊,这位教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他不是直白地批评学生,而是似乎不经意地也写了一个错字,然后以自责式的点评,揭示粗心大意的危害,让犯错的学生默然心会,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宽容、良苦用心,从而心存感激,警醒自己,并亲其师而信其道。
  声情并茂。要想取得良好的点评效果,教师不仅要注意词语的准确、得体,注意声调的高低、强弱,语气的轻重、缓急,还要注意自己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从而使点评充分显露出浓浓的人性关怀。比如,肯定学生时,声音宜洪亮、清脆;指出学生不足时,声音要柔和、恳切。又如,教师可以走到学生身边,用鼓励的眼神、得体的手势,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之从内心深处发出强劲的亲和力。这样的点评,既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引领过程。
  当然,教师不要一味使用“好”、“真棒”、“不错”等类似的言语,偶尔为之亦不妨。过多过滥,则往往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疲劳、迟钝,达不到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点评因缺乏思维的内涵、厚度,引不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也就达不到点评所应起的引领作用。
  抑扬转侧。点评的艺术性常常体现在迂回纵横、旁敲侧击之中。如果学生思维出现停滞、定势、中断、旁逸,教师要善于根据特定情况,从学生实际学情、已有经验出发,“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端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采取扬抑、迂回、假设、侧启、反推等点评法,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
  例三:一位教师上《桥之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独特体验,以提高语言感悟力、审美力。学生因为手头参考资料众多,就一字不落地照搬现成答案。这时,教师似乎不屑一顾,说:“其实,我觉得参考资料不过如此,无非强调两点:一是桥之横与水之纵,构成线性冲突;二是桥之形与水之色,构成点块异化,从而突出桥与水的和谐之美。如果联系我们曾经的生活体验,好好思考,难道会比不上参考资料吗?看哪位同学能巧用机智,别出心裁,给大家一个惊喜!”
  碰到学生偷懒的情况,很多教师会大光其火,动辄批评,使课堂气氛非常压抑、沉闷,学习更显负面效应。这位教师却巧妙采用抑扬结合、假设推定的点评方法,先故意贬损参考资料,再合理推断学生能力,以此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展露才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整个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迸射出一个个精彩的思维火花,摘取着一个个新颖的探究果实。
  例四:《故乡》一课中写道:“(闰土)分明地叫道:‘老爷!……’”针对这个细节,教师要求学生说说其反映了闰土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位学生回答道:“这说明闰土对‘我’的尊重,讲礼貌。”教师说:“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好。可是,与‘老爷’对应的会是哪种人?”这位学生说:“奴仆。”教师又说:“凡尊重都是发自内心的,非常真纯,就像你尊重父母、尊重老师一样;而奴仆与老爷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会有真正的尊重吗?”这位学生恍然大悟:“噢,我明白了,这只是闰土的自卑。”
  当点评不能正面入手时,教师就另辟蹊径,采用反推点评的方法,从反面进行归谬推导,把错误地认识一步一步推向穷途,使学生茅塞顿开。
  指向目标。学生受自身知识、经验、心理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常常不能一下子准确把握问题的结症、核心,造成学习的低效、无效、负效。这时,就需要教师科学点评,把学生混沌的思维进行合理清理、纠偏、深化,使学习流程能指向既定的目标,提高目标达成度。
  例五:教师要求学生分析《故乡》中闰土的变化。立即由学生发言:“闰土最主要的变化是外貌。”(然后朗读有关语段)教师说:“‘我’离开故乡多少年了?”学生齐答:“二十余年。”教师接着说:“隔了如此长的时间,闰土也从少年进入中年,外貌能没有大的变化吗?一般人都会变的。因此,这种变化是最主要的吗?”
  显然,学生对人物思想性格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没能继续探究下去,把“最明显”的当成了“最主要”的变化,犯了浅尝辄止的毛病。于是,教师巧加点评,引导学生从相隔的时间入手,又不直截了当揭示底牌,让学生产生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感觉,激发出继续探究的强烈冲动,从而逐渐逼近认知对象的本质核心,提高感悟文本的敏锐性和穿透力。
  例六: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的过程中,教师问:“‘贝多芬穿着十分陈旧,似乎很长时间没有洗’这一个细节,表现出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哪些信息?”有位学生语出惊人,“说明贝多芬有音乐大师的风度”。教师忍俊不禁,问道:“这倒新颖!把理由说出来听听。”这位学生振振有辞:“现在的娱乐圈、文艺界,凡‘大师’,没有一个不是头发长乱、胡子拉碴、衣服怪异的。他们以此标榜自己有风度,有个性,有魅力。贝多芬这般打扮,想来也就是这个原因吧。”学生们开怀大笑起来。教师稍加思索,问:“每个时代自有不同的审美情趣。我们理解人物,不能把他与其所处的时代分割开来,况且贝多芬真的要炫耀‘大师’风度吗?请看课文——”那学生连忙翻书,一会儿又举手说:“书上写道,‘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我想,贝多芬把音乐当作自己的全部,对失聪感到特别痛苦。如果有钱,他肯定马上重新配一个助听器。现在居然让一个破助听器拖在背后‘耀武扬威’,只能说明他生活的困苦不幸。”“好!”教师由衷的喝彩。
  这位学生第一次理解是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深入读课文,只注意到人物的外貌、衣着,而未能准确把握贝多芬的思想核心,又简单地以今推昔,把人物的审美观念妄加到十八、十九世纪的人物身上,认知自然产生了严重的偏差。教师于是通过富有针对性的点评,把学生的思维重新纳入到正确的目标指向上来。
  指导学法。学生的分析、理解、感悟,有时往往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并且不太善于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缺少对学习规律性的必要认知、把握以及合理运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点评,就必须注重学法指导,使之成为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铺路石”。
  例七:《致女儿的信》上完后,一位学生提问:“都是教育子女,为什么傅雷是讲道理而苏霍姆林斯基是讲故事呢?”教师高兴地说:“提问很有创意。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分析,这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学习方法。说明某某同学的语文学习开始登堂入室啦!”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困于、苦于学生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致使学习效率不高,但同时又使课堂生成的资源轻易流失。事实上,学习方法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即时点评,将学习方法显性化、系统化,不愁语文学习质量不提高。
  例八:对鲁迅小说《社戏〉的结尾应该怎样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分析解答。一位学生回答道:“那夜的豆因为刚摘下来,新鲜,所以比较好吃。可那夜的戏实在不好看,要不,为什么双喜、阿发他们会呵欠连连,中途回船呢?这样写,其实是相对‘我’自己以往在城里的两次看戏经历而言的。”教师惊讶地说:“你怎么知道这个‘我’以前在城里看过两次戏?”学生答道:“是从《社戏》原文中看来的。”教师高兴地说:“某某同学这种学习方法非常好。老师就把这种学习方法隆重推荐给大家;读作品,应当读原作,读全文(板书以示强调)。这样,我们就会避免单纯阅读选文所带来的误解、反解、错解。从而得到一个尽可能正确、全面的认识。”
  这一点评,既肯定了学生,又不失时机地指导良好的阅读方法,使学生明白:学习不能仅仅盯住课文,课文之外的文学世界更精彩。要想真正走进语文的殿堂,必须努力扩大视野,从更大范围里汲取有用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沈静静,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