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大学语文与高品位读写生活

作者:汪禄应




  一、作者探究必将燃起大学生的读写欲望和热情
  
  研读作者,探究作者,让大学生在对作者生活经历的探寻中,深入见识人生的痛苦与经验,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格素养,从而真正在“精神”上获得成长。这是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1]也将成为大学生一种新的课程体验。其实,这种课程体验的获取过程,又是大学生阅读热情的一个激发、强化过程,甚至还是他们写作热望进一步萌发和增强的过程。不再满足于文选的阅读和对他人文字的欣赏,他们要从文选以外广阔的阅读视野中寻找新的答案,他们还要用自己的文字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与他人分享其成果与快乐。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是大学语文教材常见的主干文选之一。阅读这篇选文,大学生会看到:1.那些“被贱视”、“可以随时采食”的野菜,在作者笔下并不寻常。它们当中,有的“颇有风雅的传说”,有的做成糕点小孩馋得“半块拿弗出”,有的不仅味道“鲜美”,而且长在田里,“一片锦绣”,景象壮观不已。这样的野菜让他们联想到的不是别的,而是一个草长莺飞、古风浓郁、生机勃勃的故乡,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和美温暖让人回味无穷的快乐童年。2.作者叙写的故乡并非这现时远离的江南绍兴,而是他心中记念不忘的孩提时代的浙东老家。是这铭刻在心中的儿时故乡让他魂牵梦绕。在这驻留心间的儿时故乡里,可以享受到那些“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可以品尝到一直没吃到的浙东老家特有的“草饼”风味,还可以想象一群群小孩拿着“紫云英的花球”自由嬉戏的醉人情景。
  这些认识和感悟是从文选的文本阅读获得的。但是,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就要寻找文选之外的其他文字才能展开。身在异乡思故乡,谁人都能理解;可一个年仅38岁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青年学者,对儿时、对童年却有着这样深沉的追念,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好奇与关注。探究作者的生活追求与情感经历,研读知堂先生写作此文彼时彼刻的处境与心境,便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热望与期待。这是文选以外的阅读和探究。通过这种探究和研读,他们可能会有以下发现:1.作者当时心境苦闷。周氏兄弟打儿时起就相互扶持、相互激励,是战友,亦知己,风雨同舟,特别是到五四时期。可一夜之间形同陌路,两人都很哀痛。分手后两年里,老大写《伤逝》《弟兄》,追念手足情谊;老二作《苦雨》文,称“苦雨翁”,名“苦雨斋”,凄苦、寂寞、惆怅的情怀昭然若揭。2.写作聊且求得慰安。《故乡的野菜》写在1924年2月,兄弟分手后的第一个春节。在这本该兄弟怡怡、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日子里,回想过去几十年的往事,作者有几分酸楚,也不乏满足。因为优游、流连于这童年故乡、陶然诗境,可以暂时找到精神慰藉:这里有手足亲情与大家庭的温暖,这里也是独创自我“园地”的力量源泉,这里还可寄托“炎炎之火仍在冷灰底下燃烧”,虽退却“浮躁”却依然是“五四文坛斗士”的执著与虔诚。
  很明显,这些发现是在大学生对作者的生活追求、情感经历以及写作心境、写作动机急欲探究的前提下,在他们对文选以外的诸多材料与文献做认真细致的鉴别与研读的基础上获得的。自然,这样的发现又是令人欣喜的。一旦有了这些发现,他们又会产生一种热望和期待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收获与快乐。让他人分享可口头传播,但更值得行诸文字。这些文字也会有多种形式,或表现于课程作业,或展示在网络博客,或沉淀于其他不同形式甚至不同时期的写作中。
  选文《故乡的野菜》的学习是这样,《长恨歌》、《垓下之围》、《菉竹山房》的研读也是如此。有关白居易、司马迁、吴组缃等作者的研读过程,其实就是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究热情的培育与强化过程,同时又是他们或口语或文字交流发现、展示收获的欲望和冲动不断巩固和增强的过程。比如,《长恨歌》中唐明皇荒政误国与情感专一大学生都能认识。但是,半个世纪后的白居易在诗中对于这位先帝为什么又谴责又歌颂而且歌颂多于谴责?诗歌文本本身难以寻得满意的答案。探寻作者的生活追求特别是其情感经历以及写作这首诗时的处境和心境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阅读冲动。于是,《长恨歌》以外有关白居易的生平、创作主张以及诗歌作品等书籍文献便进入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其中,《秦中吟》、《新乐府》等大量讽谕诗让大学生看到白居易本是一个为民请命、笔锋犀利的热血诗人;而《邻女》、《寄湘灵》、《冬至夜怀湘灵》等诗抒写着他与邻家女两人10余年的恋情,更让他们明白联想到《长恨歌》李杨帝妃间的缠绵相思,正是白学士与其邻家女间的苦痛。50年前的这位先帝身上既凝聚着一个青年士子的政治热忱,更融入了他对人世间真挚爱情的执著与颂扬。这样的答案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但是文选之外的作者研读必将让大学生对这位中唐诗人有更多的亲近和理解,必将给文选的阅读带来新的收获,也必将增进大学生的阅读写作欲望和热情。
  
  二、充满热情的读写必将收获人生的诸多感悟
  
  以探究作者为缘起的文选以外的研读,给大学生带来了进一步读写的激情和热望;这种关涉作者经历具有探究性质的阅读反过来又使选文阅读的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给大学生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关于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和感悟。这些认识和感悟理论上讲无法穷尽,这里从三个层面作一概览。
  第一、感悟人生的真谛。尘世人生总是有缺憾的,但这缺憾反而使人激起追求理想和抱负的热情与执著。大学语文课程许多选文都有这方面的描述和讨论。《长恨歌》中的李杨帝妃,天上人间无缘再会,但他们都在企盼“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他们都有一个坚定信念:“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故乡的野菜》的童年故乡,大人小孩热热闹闹的鼓吹,当然是为了上坟,扫墓;但小船篷窗下那不起眼甚至有点寂寞的紫云英和杜鹃花束在摇曳,也在宣示主人是在上坟,祭扫先祖。针锋相对大伙齐上阵的论辩可能是在反封建,倡导思想解放;谈茶说酒的闲谈文字可能一时并不被人接受,甚至还会造成一些误解,但它与五四精神也并不一定相抵牾,兴许是另一种更高层次的反封建、引领精神自由。《蒹葭》中的抒情主人公不曾真正找到那“伊人”;虽然如此,他(或她)的追求却始终不止。或“溯洄从之”,或“溯游从之”,抒情主人公从未懈怠。尽管飘渺难即,尽管道路曲折,依然上下求索。《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虽然感叹人在良辰美景前的短暂,“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但诗人笔下游子与思妇的相思深情却把这一“短暂”定格为“永恒”,“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人既无法选择社会,又不能空想回避矛盾、回避现实。人只能在这真实而又显得某种无奈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大学语文课程就是要警醒和告诫人们,环境再无奈,前途再无望,从英雄豪杰,到芸芸众生,谁也不曾放弃命运的抗争、理想的追寻。这种有关做人的生活道理不是通过抽象的说教,也不是借助严密的推理,而是从由文选引发、包括作者在内的形象感受、文字品读让人明白的。
  自然,这些读来的感悟若能再行诸文字,不仅可让他人分享,自己也可有更深的认识。
  第二、追寻精神成长的母语文化之根。在中华文化和中文母语中找到自己赖以成长和发展的根,这是100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许多外语极其熟练的学者,其外语基本上也只是在工作场合才用。探寻人生真谛,找到如何做人,做一个有怎样精神境界的人,通常是靠母语以及母语文化实现的。母语中文是一个中国文化人精神成长、发展之根。要说读那些发自内心喜爱的文字,要说自由展示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他们几乎不假思索地选择母语。傅雷,一个翻译过罗曼罗兰、巴尔扎克和丹纳的大翻译家,在10余年与儿子的书信交往中,不用法文,不用外语,都是方块汉字。他还特别欣赏儿子虽然在海外生活了上10年,“中文也并未退步”,儿子的“那股热情和正义感”,那种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都洋溢在那些方块汉字的“字里行间”。[2]余光中,一个以“乡愁诗”打动海峡两岸的现代诗人,学的是英语,写的都是中文,专业是英文,灵魂是汉语,白天上课用英文,晚上写诗用中文。他曾明确地说过“我对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梁实秋,一个著有百万言《英国文学史》的大学者,一个用40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大翻译家,留下的最有影响的文字还是他用汉语写作的四集《雅舍小品》[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