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语文教育过程的真善美

作者:杨道麟




  语文教育过程是师生双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语文教科书为中介,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共同完成预定目标的统一活动过程,在整个语文教育理论系统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这是因为语文教育过程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既能使语文教育不断地由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水平,又能使语文教育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因此,只有正确地认识语文教育过程,才能更好更快地塑造出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下面笔者试图从“语文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语文教育过程的现代特征”和“语文教育过程的优化途径”等三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语文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语文教育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对象,而是一个多种要素复合并存、多种成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根据马克思关于任何活动都有目标、手段和结果三个成分的原理,我们可以把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教育手段、语文教育结果作为语文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至于语文教育内容的选择、语文教育方法的运用等都可以包括在语文教育手段里面,这在语文教育界已达成共识。
  (一)语文教育过程的目标要素
  语文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首先体现在语文教育目标上。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目标要素结构繁杂、领域宽广、层次幽深,促使人们努力追寻其序列之谜的最终解答。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目标要素序列的确解,意味着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目标要素体系的真正建构,意味着语文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现代化的实际开端,意味着语文教育独立设科的历史使命的圆满完成。因此,要使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目标要素优化,语文教师就要多多考虑语言、文章、文学中的智育(真)、德育(善)、美育(美)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的具体实施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现代化等问题。语文教育目标要素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虽是一种给定信息,但目标愈明确,则过程的组织就愈紧凑,收到的效果也就会愈明显。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过程应该有个明晰的由一个个“点”构成的“梯度”,即“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目标要素序列”。这个“序列”究竟是怎样的?这些“点”究竟是什么?至今仍有不少学者在那里苦苦探究。学界周知,我国的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目标要素,从古至今就没有一个完整的而又科学的序列。这多么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来探究啊!这个序列,阎立钦在其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引论》中称之为“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主体序列”,列出六个序级:第一,字级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第二,词级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第三,句级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第四,段级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第五,篇级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第六,册级语文学科教育目标。这是六个序级,后一个序级开始了,前一个序级似乎不一定结束(字和词的关系,在一个人的语言发展中,情况比较复杂一点。一个人应该是先学口语的词,后来才学书面语的字)。而且在同一个学习阶段里,阅读、写作、聆听、说话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呈交错状的。每一个序级都排出一个序列,多线并行,或者各个序级互相照应着排出多层的序列,就像是音乐中的交响曲。
  (二)语文教育过程的手段要素
  语文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还特别体现在语文教育手段上。语文教育过程中的手段要素应该包括语文教育内容的选择、语文教育方法的运用等问题,但是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通常多指常规手段(教科书、教学卡片、挂图、图表、模型、标本和实物等)和电教手段(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录像、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两个方面。语文教育过程中的手段要素的目的是通过种种教育手段的优化选择,使语言、文章、文学中的智育(真)、德育(善)、美育(美)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效果最佳。比如教《故宫》、《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荷塘月色》、《长江三峡》、《记一辆纺车》等,可出示彩绘挂图;教《食物从何来》,可采用“植物→兔→狼→虎→细菌→植物”循环关系的异养示意图;教《核舟记》,可让学生看一下核舟放大模型;教《景泰蓝的制作》,可摆上一件景泰蓝工艺品;教《周总理,你在哪里》,可播放配乐诗朗诵录音;教《制台见洋人》、《孔乙己》、《渔夫的故事》、《威尼斯商人》、《项链》等,可演播漫画幻灯片;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可放映电视剧《红楼梦》录像片断;教《威尼斯》、《登泰山记》、《桃花源记》等,可组织学生看风光片;教《一次大型的泥石流》,可放映有关泥石流的成因的科学影片;教《阿Q正传》、《祝福》、《白毛女》、《纪念白求恩》、《雷雨》、《春蚕》、《龙须沟》等,可组织学生观看同名的影片等等。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教育手段,都要讲究教学的实际效果。不能讲时髦,赶排场,追求花哨,特别是像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电教手段,造价较高,语文教师更要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使用,从而充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语文教育过程的结果要素
  语文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最终体现在语文教育结果上。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结果要素问题,从宏观上看,是在语文教育中如何达成塑造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即促使受教育者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的问题;从微观上看,说到底就是如何使语言、文章、文学中的智育(真)、德育(善)、美育(美)的具体实施的结果与语文教育过程的目标要素接近与同一的问题。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结果要素虽是一种输出信息,其主要矛盾应该是如何处理语文教育目标与语文教育对象——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因为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与语文教育目标如果本来就接近与同一,就断无进行语文教育的必要;换一个角度说,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假若达到了语文教育目标的要求,这一过程也就终结了。正是这一矛盾,贯穿于语文教育过程的始终,支配和决定着每一个细小的语文教育活动,规定和影响着语文教育过程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在语文教育目标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的矛盾运动中,语文教育目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处于支配的地位,决定着语文教育活动的方向。而学生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语文教育目标规定和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活动。但学生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发展水平与语文教育目标的接近和同一,归根到底是他们自身不断努力的结果,他们是矛盾得以转化的内因和根本动力。语文教育过程的实质就在于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尽快、尽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目标与语文教育结果的接近与同一。
  
  二、语文教育过程的现代特征
  
  语文教育过程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要凭借“言语作品”(文章、文学)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语文智力、实施语文德育、渗透语文美育,等等。简言之,就是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统一的过程,即“求真”、“向善”、“崇美”交融的过程。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认识过程”来概括语文教育过程的特征。
  (一)语文教育过程是“求真”的过程
  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的特点看,语文教育过程应该是一种以提高智能水平为目的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提高智能水平”时,应引导学生在“导入→展开→终结”的“环节”中挖掘课文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并从中着重探求“真”(语文智育),且对知识、能力、智力这三个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张力、寻求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就其知识的传授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既要获得隐性知识,即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等语文知识,又要获得显性知识,即文章知识、文学知识等语文知识,这是语文智育的基础;就其能力的训练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既要形成吸收能力,即阅读能力、聆听能力等语文能力,又要形成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说话能力等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智育的前提;就其智力的开发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既要发展一般智力,即观察力、记忆力等语文智力,又要发展特殊智力,即想像力、思维力等语文智力,这是语文智育的关键。一句话,这一过程教师应该把练知练能、开启智慧等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始终,从而使学生既能得到独特的认识,又能养成探索的品质。因此,在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语言、文章、文学中的智育因素,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从而使语文智育的功能得到更好更快地发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