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陶渊明仕途历程及其诗歌《归去来辞》

作者:肖守琴




  “奇文共欣赏,疑文相与析。”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作为古今名篇选入高中教材,有论者凭自己的感悟、体验去解读,去鉴赏,去品藻,见仁见智。现根据自己在教学中查阅的有关资料,不揣冒昧,浅陈陋见。
  我们先探讨一下陶渊明13年仕途生活的反复历程。
  
  一、陶渊明为何出仕
  
  我也不怀疑陶渊明“大济苍生”的理想。然而,至少还有下面几个原因是不应忽视的。
  1、“仕途时尚”的影响。出仕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时尚,一种普遍的人生价值观。陶渊明不是生活在真空,“仕途时尚”的观念对他不可能没有影响。
  2、特殊家世的影响。据史书载,他的曾祖父陶侃本是一个出身“孤寒”的士人,湖南武陵的溪族人(《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与此有关),早年屡受人歧视,后凭武功官至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为长沙郡公。他是一个很重视功名事业,勇于进取的人。有人评论他“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陶渊明所写的《命子》诗里,称赞曾祖父是“桓桓长沙”,说他受天子“专征南国”的重任,却能够“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可见他对曾祖父的功勋品德,是颇引为骄傲的。
  他的《命子》诗里,说他祖父是“直方二台,惠和千里”,说他父亲虽然曾经“寄迹风云”却能够“冥兹愠喜”。
  他的外祖父孟嘉,曾经作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陶渊明赞扬他是一个既有气节修养,又非常从容坦率的人物。
  这一特殊家世,给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带来种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3、儒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少年时代物质生活虽然很贫困,精神生活却是相当丰富的。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学习《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习儒家的《六经》。“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他的抱负很大,希望自己将来能“大济苍生”,把社会治理得像尧舜盛世一样。
  
  二、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1、官场黑暗。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陶渊明29岁。这一年,他第一次出来做官。萧统《陶渊明传》说:“亲老家贫,起为州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职。”他在《饮酒》诗里自述:“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冻馁固缠已。是的向立年,志意多所耻……”这就是他出仕的全部情况。
  不久,江州召为主簿,不应。在家闲了六七年。可是他对统治者的幻想并没有完全破灭,他的壮志也没有消失,所以他又第二次出仕,大约在公元400年(晋安帝隆安四年),他36岁。这次他来到江陵,做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想借以实现他“大济苍生”的理想。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各州的军政兵权,野心勃勃,妄想夺取东晋的政权。陶渊明发现他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对他滥杀无辜、剪除异己,培植亲信,招兵买马,准备上演篡弑丑剧非常憎恶,于是他又产生了归隐的念头:“读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正好37岁那年,他母亲去世,按照古代规矩,陶回家。
  陶渊明做刘裕的参军。这是他第三次出仕,心情非常矛盾:一方面怀着幻想和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可见他做了再次归隐的准备。
  经过这三次的仕途反复,他已决计彻底辞官,过归隐生活。然而,为何同年秋天(405年8月),他又去做彭泽令呢?萧统的《陶渊明传》和他的《归去来辞序》对这次做官经过都说得很清楚。用上海廖仲安老先生的话说,陶渊明这次出仕彭泽令的动机,是为归隐生活做物质准备。说穿了,也就是为了归隐后有酒喝,有饭吃。《传》中“聊欲弦歌,以为三经”这句话说得很明白。《序》中说的“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意思也是为了“三经之资”。但是,这种为谋隐而求官彭泽的行为,对他来说太痛苦了。但他想等到来年公田收获一次后再辞官,恰在这时,妹妹死在武昌的噩耗传来,他立马辞官,坚决地走了。
  2、性本爱丘山的天性。陶渊明从小在邻近长江、鄱阳湖、庐山的浔阳柴桑的乡村中长大,朝夕与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接触。他生活的时代,又是自然美在人们意识中日益显豁的时代。东晋人赞美山水的许多名言隽语,老庄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和美妙的寓言,《诗经》、《楚辞》以及魏的诗歌、辞赋、散文又给他以丰富启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他从小就喜爱自然。正因为如此,当他官场失意而苦恼时,也就很自然地想念到乡村自然风光中的种种乐趣。
  3、老庄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在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同时,老庄思想也影响着他。儒家思想教导他有所进取,道家哲学教导他有所不为。这些互相矛盾的哲理,使他在进入社会之前,已经对人生道路有了种种的设想。他的《感士不遇赋》说,“击壤自欢”(过独善其身的隐居自得生活)或是“大济苍生”都不失为一种理想,都可以“傲然以称情”。从他的《归去来辞》中最后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可以看出道家的哲学在他思想上占有的位置。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陶渊明归隐以后的心灵轨迹和人生的思想矛盾。
  隐居后的陶渊明还关心着社会现实,经常流露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焦灼和悲愤。萧统《陶渊明集序》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朱熹说陶渊明是“欲为而不能”,又说“陶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据某看来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出这样的言语来”。朱熹是道学家,但这几句话还是有些道理的。他的《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正是诗人疾恶抗暴的感情的表现。尤其“猛志固常在”,不正说明诗人济世的志向永远不会熄灭吗?
  陶渊明一生是艰辛而苦闷的一生,是充满思想矛盾的一生。作为生命个体,他遭受着生活和精神的双重磨难,尤其是思想上的矛盾,让他痛苦不堪。如果我们把儒家思想视为他的第一意识,把道家思想视为他的第二意识,两者合于一体来观照的话,那么,他的第一意识是占主导地位,贯穿一生的,当他出仕时,他的第二意识便潜入他精神世界的河床;当他第二意识升出水面时,第一意识暂时潜入水下,但更多的是常常冲出水面来撞击着他,折磨着他。纵观陶渊明从少年“猛志逸四海”中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到老年“猛志固常在”的一生,不难看出,济世志向是他思想的主旋律,这主旋律隐含了他多少辛酸和苦痛啊!这就是我解读陶渊明及其诗的钥匙。
  最后,我们来探究一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这是他辞官归田之初写的,可视为一篇述志之作。开头两句以当头棒喝的呼唤,振起全篇,接着责问自己。把自己13年中的仕途生活看作是失路人走过的一段“迷途”。这实际上是在责骂黑暗官场,表示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不满。第二段以一组近写镜头反映到家的场景:“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是用家庭温暖和亲情之乐对比官场的冷漠和奸诈.聊以慰藉自己“奚惆怅而独悲”的心情。但我们却分明看到的是一个“引壶觞以自酌”,饮酒浇愁愁更愁的陶渊明,接下来的第三段诗人就更忍不住了:“抚孤松而盘桓”,“乐琴书以消忧”不正是反映了他俊才无人识的遗恨和官场失意的痛苦吗?故而发出“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哀叹!须知,此时他才41岁,正是建功立业的盛年时期!第四段卒章显其志。什么“志”?末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种消极的无奈。须知,他毕竟不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而是一个官场失意者、出仕失败者。在这样的景况之下,何来之喜?依他的心性,岂能心甘?如果我们对此诗总体观照,从诗中“不满——表喜内忧——哀叹——消极无奈”这一感情线索中,难道不是看到一个踽踽独行者的无奈和痛苦,辛酸和哀伤吗?
  综上所述,我读陶诗,总有一种辛酸不已,欲哭无泪的感觉,有一种对“俊贤弃荒野”的黑暗官场的强烈愤懑。所以:无奈与痛苦,酸楚与愤懑——这才是“一生欲有为而不能”的陶渊明的真实的思想感情,因而也是解读陶诗的基本立足点。
  
  参考文献:
  [1]廖仲安.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陶渊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肖守琴,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