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孔乙己》中关于脸色的细节描写

作者:史鸿敏




  《孔乙己》之所以深受鲁迅先生自己的最爱,之所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库中的经典,是因为3000字左右的小说中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深厚的艺术魅力,哪怕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用最短的篇幅写出最广最深的人生,这是鲁迅小说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小说中,诸如“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排出九文大钱”、“回字有四样写法”、“多乎哉?不多也”等等无一不生动传神,单是一个简单的“脸色”描写就足可看出其艺术功力之深厚。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孔乙己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因为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这“涨红了脸”的描写,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
  总之,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
  用最短的篇幅写出最广最深的人生,这是鲁迅小说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自然必须要有很强的艺术概括能力。鲁迅先生正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精湛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典型化能力,才使孔乙己这个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个性特征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将他的可怜、可笑、可悲、懒惰、卑微的各个方面揭示出来,并从环境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反映出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以及对人们的思想奴役、禁锢,指出孔乙己走向悲剧的主客观原因,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史鸿敏,女,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