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童话世界中的信任与猜疑

作者:张金凤




  无论是在远古的蒙昧文明里,还是在当下的灿烂文明里,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洲,关于信任和猜疑的战争,一直在人们的心里不停的进行着,此消彼长,无休无止。信任和猜疑的主题,成为人们心中以及文学中的永久不朽母题。有关信任和猜疑的较量,如地火般一直在人们心底,进行着不断的斗争。在安徒生的童话《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中,夫妻之间是绝对的信任,日子过得甜美宁静,令人羡慕。《傻瓜吉姆佩尔》与此异曲同工,塑造的是一个相信任何人,以至于成为人们心中“傻瓜”的吉姆佩尔。他是因信任而被人瞧不起,鄙视,可是在他,内心却并不糊涂,而是无限的信任,无边的相信,在宽恕谎言中享受无限的快乐。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中,老头子去镇上赶集卖马,结果用马换了牛,用牛换了羊,用羊换了鹅,又用鹅换了鸡,最后竟然换回“一袋子喂猪的烂苹果”。在一般人看来老头子是作了赔本生意,干了蠢事,所以两个英国人听到了他的故事,说他回家一定会被老婆揍一顿,但老头子说他不仅不会挨揍,反而会得到老婆子的吻,于是英国人就和老头子打赌。结局怎么样?真如老头子所说,回到家,老头子每说一次自己的交易,都会引起老婆子的赞叹:“感谢老天爷,我们有牛奶吃了”;“啊,那更好”;“这桩交易做得好”;“现在我非给你一个吻不可”,等等,当然,最后英国人输了一百一十二磅金子。在交易的过程中,虽然老头子越交易越吃亏,但是真心诚意的为老婆子着想“她说过不知多少次:‘我真希望有一只鹅!’现在她可以有一只了”;而老太婆也能够理解老头子的想法,坚信老头子所做的总没有错,哪怕见到一匹马最后换回一袋子烂苹果,也没有责备老头子,而是想到总是可以借给人家,可以让学校校长的太太高兴了。虽然他们交易后自己的利益总是在走下坡路,但乐善好施的心,以及坚信对方所做的事情总是出于美好的愿望的认同,使得他们的生活充满欢声笑语。在这篇童话里讲的是存在于家庭里和婚姻中的爱。这种爱是建立在信任对方的基础上,来欣赏对方和为对方着想来维系的。老婆子总是相信自己的丈夫,总是欣赏对方,多的是一分宽容与理解;而老头子更伟大,因为对于妻子对自己的爱是如此信任,在交易的时候没有丝毫怀疑自己回家会被老太太骂,即使在外人看来他吃了莫大的亏,办了窝囊事,老婆子也会明白自己的美好用心,就是在和两个英国人打赌的时候,也坚信老婆子会理解他,并给他一个吻的,事实上呢?他果真得到了!在这份婚姻中,因为有信任的加盟,爱情直至老年也不逊色于年轻时的芬芳。遗憾的是现代年轻人多的是自我中心,多的是猜疑、嫉妒,结果多少美好的爱情,因爱生隙,直至毁灭。
  在《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上闪烁着安徒生的人生哲学和创作目的。安徒生和他的童话,不单是要构筑一个美丽而独特的艺术世界,更昭示了一种价值和信念。在《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上闪烁着安徒生的人生哲学和创作目的:以信任和真理来建造生活,享受生活,相信生活的美好终会存在,以友好和慷慨回报别人的憎恶和谎言。在这坚信的背后应该说与作家本身艰苦经历存在着重大的关系。安徒生出身寒微,经历了人世间种种苦难、艰辛,但对于安徒生来说,他要构造的是一个和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是一个美的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同于传统童话作品对民间故事的复述,是基于安徒生个人的生活观察和感悟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个人创作。他用着美丽、善良、信任的视角来看待一切,用儿童的语言来描物状志、刻画心理、塑造形象。安徒生在受难和受伤后仍然能信任和歌唱,除了《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以外,他的童话很多也是在坚信基石上开出的艺术奇葩。比如《丑小鸭》是建立自信任的基础上,只不过对象有所不同,在安徒生看来信任不仅仅是在人和人之间,而且也表现在对自己的信任上。
  安徒生是一个坚定的基督徒,他相信上帝,相信美好与善良如上帝一般驻守在人间,驻守在人们的心田。安徒生本人就是一个相信一切美好的人。“我整个一生中,无论是光明的日子,还是黑暗的日子,其结果都是美好的。它好像是在一条固定航线上向某个知名的地点进发——我在掌鸵,我已经选择好自己的道路,而上帝掌管着风暴和海洋。”安徒生在其自传里如是说。在安徒生人生的许多转捩点,危急关头,安徒生就会祈祷上帝,这确实给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气。以至于他深信自己是特别蒙受上帝祝福的孩子,也深信在任何苦难困苦的背后都会产生美好的结果,因为那位有情的上帝在掌管他人生的明天。这种信仰使这位作家对明天充满了信心和盼望。最有趣的是童年安徒生的一次经历。他和母亲在别人家的田地里面拾麦穗,结果被一个管家发现,遭到这位性情粗暴管家的追打,安徒生的鞋跑掉了,落在后边,管家追上举棒就打。结果,小安徒生直盯着管家的脸大声说:“你胆敢当着上帝的面打我吗?”结果小安徒生不仅没有挨打,反而从管家那里得到了一些钱,并且夸奖他的虔诚和勇敢。信仰使安徒生坚信人生处处有爱、善良和美好,他自己也就是这样一位善良和有爱心的人,信仰成为他创作的不懈之源,他对美好笃诚坚守和真诚信任,使得他的文章中充满了善良、信任、美好,人物也多是充满善良、美好、纯洁的特征。
  不仅在丹麦的童话里,有着这样坚信的文学形象,在辛格的童话里也有一个与老婆子、老头子形象交相辉映的文学人物——吉姆佩尔。他以信任和宽恕来回报别人的谎言和欺骗。在《傻瓜吉姆佩尔》中,吉姆佩尔因为相信所有人说的一切,而被讥笑为傻瓜、蠢驴等八个绰号。他其实知道别人在骗他,但是他不愿戳破,他宁愿给自己一个爱别人的理由,哪怕欺骗自己。他受人捉弄娶了别人说是处女的艾尔卡,其实此时艾尔卡已早有身孕;饱受妻子的虐待;疼爱了一辈子不是自己孩子的孩子们,到头来还经常挨揍;仅有一次准备跟妻子离婚的抗争还泡汤了。在这一切的遭遇中,表面看起来他是活得真是窝囊透顶,但是作者的意图并不是给公众展示一个傻瓜、窝囊蛋,而是给那些貌似聪明的机灵人提个醒:不要在欺骗一切的过程中,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让灵魂在临死之际也无法得到解脱。吉姆佩尔貌似傻瓜,其实他的精神却胜过了加给他伤害的世界。他并没有因为世界是虚伪的,自己就变虚伪,也没有由于别人的欺骗就欺骗别人。一切取决于自己的态度,而不是加给他伤害的事实。事实并不能产生价值,但是价值可以改变事实。这不是虚幻的满足,而是真实的记载。这种承载的力量其实是来自于他的信仰,拉比的话给了他勇气和力量:“当一辈子傻瓜也比做一小时恶人强。你不是傻瓜。他们才是傻瓜哩。凡是令其邻舍感到羞耻的人,自己就会失去天堂。”无论是家人抑或是邻人的欺骗,当外部世界否定他,视他为生活中的愚人时,他还是坚守一方和外界事实不同的价值领空,相信世界,相信上帝,相信人民,宽恕那些欺骗,使得内心并不被外界切割和伤害。
  《傻瓜吉姆佩尔》的作者辛格,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ger,1904-1991),犹太小说家,在他进入成年的年代开始,很多哲学和作家以反传统、颠覆重构为荣,向现代或者是后现代进军。辛格坚持用犹太人日常生活使用语创作,从古老的犹太文化中汲取取之不尽的灵感。他相信上帝、灵魂、永生、复活和神迹等等似乎迷信、过时的东西。在他的小说中他嘲讽肆虐泛滥的无神论思潮,讽刺“上帝之死”的学说,推崇《旧约》中对上帝的信仰。因为他对上帝的极度推崇,很容易的看出在《傻瓜吉姆佩尔》中,充满着宗教信仰的气息,不时的出现宗教的忏悔和审判。当吉姆佩尔打算通过面包撒尿来报复全镇人,艾尔卡在他的梦中,以自己忏悔,使吉姆佩尔猛然觉悟:在最受欺骗的时候,仍旧可以选择信任;在最受侮辱的时候,仍旧可以选择宽恕和善行。宽恕和善行的价值不是在现实世界,而是在信仰世界中得到尊重。吉姆佩尔总是愿意相信任何人的谎言,因为这个世界上无所谓谎言,任何谎言和错误中都有真理的影子。艾尔卡因为欺骗受到了地狱般的煎熬,所有的罪行都已受到惩罚,在辛格建立的宗教大审判中,个人应为自己的行动受审判。吉姆佩尔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决心永不再报复世界和世人,而是报以宽恕和善行,以一颗诚心继续着信任之路。因为彼岸的圣洁之光照亮了辛格的心田,也温暖了吉姆佩尔。若他在生活的残酷中报复世界,他就把自己的变成了地狱。拯救自我,让世界成为天堂,只有坚信心里的信仰,坚信一切美好的事情,无论是亲人或是陌路都能够诚实相待。
  两篇创作都是关于信任的话题,也存在种种的差异,例如塑造人物各不同;作者国籍也不同;文化底蕴也不相同;一个是在丹麦宗教色彩极强的环境中,一个是犹太人的特殊文化和民族身份;创作目的,以及支撑其创作精神的宗教信仰却是相同的。他们都坚持对传统的把握,坚持从宗教的善出发,去相信他人,塑造那些充满信任的不朽文学人物,而这些人物正是信任庄园里的固守者。
  张金凤,郑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