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基础学段作文教学的自我思考

作者:王有祥 李玉萍




  近年来,有部分教师和专家一直在探索作文教改的路子,也的确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就中小学目前整体的现状而言,作文教学仍然是不容乐观。作文教学的随意性、重复性、盲目性、应景性仍占据统治地位。作文教学的无序与枯燥,学生咬着笔头茫然四顾,不知写什么的无奈和苦恼,以致于对作文失去兴趣,从而产生一种厌恶作文的畏惧心理。我觉得,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还是要正本清源,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育人是作文之“本”。作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作文的主体——人。“文品即人品”。作文与育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做好人是做好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好人,才能写好文。因此,教育首要的是培育健全人格的人。而作文教学在育人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既有知识的运用,又有思想的磨砺和品行的修养。正因如此,作文教学的思想启迪和开发功能将大放异彩,可使学生宝贵的思想精神之花迎风怒放、争奇斗艳,个性和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挖掘和展现。只有解放思想、开阔思路,重新认识作文教学的内在价值和育人作用,并将其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国家的发展与繁荣紧密结合起来,才能高屋建瓴,抓住要害,找到一条振兴作文教学之路。可目前,作文教学模式化仍然相当严重,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模仿、穷于应付,缺乏起码的新奇感和探求性,而功利色彩却愈来愈严重。作文教学变成了技术培训,一些教师总是强调“方术”,作文课总打着“作文怎样写”的旗号,给学生作文模式,其恶果是不但教不会作文,还教会了学生编作文,滋长了欺骗的恶习,与育人大道相悖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主要目的和主要精力都用来应付考试,忽略了作文的本质,本末倒置,非但起不到育人的作用,反而还扼杀了学生的悟性、灵性、个性和创造力。
  生活是作文之“源”。写作文,就是写生活。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广泛的素材。实践证明,中小学生最大的困难是“没什么可写”。没什么可写,主要表现在素材的缺乏上、思想和情感的缺乏上。这就需要教师教育学生热爱作文,做生活的热心人、有心人,向生活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本营摄取写作材料、创作感受和思想。文章应多为现实而写,这就要引导学生把着眼点放在现实生活上,关注身边的日常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让学生自觉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意识。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细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要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生活中去,指到学生真切地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真话、真情来自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和感悟,踏实、真诚地生活,才能发现、体味出人间的真情真味,体味出亲情、友情,体味出挫折、孤独乃至风霜雨雪,才能感悟到真正的人生、真正的生活,才能明白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也最终才能写出真情实意、独具魅力、打动人心的好文章。
  创新是作文之“魂”。作文教学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文对每一个人来说,每次都是创造性的劳动,没有创造性、想象力,文章如何写得出来?创造性是写作的生命力之所在,贯穿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素质的人,才能写出具有新意的好文章来。但创新又不是天生的,要有一个艰苦的培育过程,有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写作,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培养特长、培育创造力,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作个性,通过作文教学这种最有效的方式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使之成为有个性、能创造的素质型人才。从这一点出发,作文教学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含糊不清、本末倒置、无的放矢的现状,除搞好必要的基础性训练外,更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迸发创造性潜能,使他们的思想空间得以广阔延伸、心灵世界得以自由舒展、思辨力和洞察力得以快速提升。一句话,通过作文教学的开展将学生培养成未来科技进步和社会创新的中坚力量。
  王有祥,李玉萍,教师,现居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