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语文教学要留住学生

作者:林运娟




  巡查语文课堂发现,打瞌睡的,走神的,看小说的,学习数理化、政史地的,都有。而除却这些同学,能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课的,已所剩无几。
  学生厌学语文已是普遍的严重事实,本来是最有趣味的课程,却变得最枯燥无趣令人昏昏欲睡。很多第一线老师深深感到,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语文老师不受学生欢迎,语文学科不受社会、学校、学生重视。
  怎么办?新课程改革,难道连学生的兴趣也革掉了?是该想想办法留住我们的学生了。
  先找找兴趣被革掉的几点原因。
  1、应试教育惹的祸。语文学科琐碎繁杂,需日积月累,长期历练。应试教育则是立竿见影,一课一得。数理化时效短收效快,易得高分,语文则是慢工夫,短时间内不易见效果,投入高,产出低。所以,在语文学习上,学生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再者,有的学校为了应试,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高考任务,语文在教学时,也一遍遍地做题,严重背离了语文吟咏、鉴赏的特点。题做了,却屡不见效,渐渐地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就失去了兴趣。没有时间的保证,没有兴趣的激励,学习如咽苦药,久而久之,学生厌恶语文便在所难免了。
  2、课堂远离现实生活。语文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封闭,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我们老师没有打开学生生活的空间与思维的天地,没有触及学生生活中的情绪与需要,更没有让学生从写作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无形之中让学生在作文的世界面前关闭了生活之门,在作文的泥淖中苦苦挣扎。
  3、写作训练无序。作文能力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训练。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观念陈旧,目标不明确,方法落后,训练形式单一,学生写作兴趣不浓。作文教学过程不完整,作文评改方法失当,教师岸上教游泳,学生不得要领,作文久练无长进。不同的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又不一,随心所欲,各自为战,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再找找留住学生的办法。
  1.调动学生积极性。新课改,新形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上语文课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模式,多调动学生参与,学生能做的事,教师就不要越俎代庖。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多项语文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
  2.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语文是生活的。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的存在,大到世界宣言,小到窃窃私语。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语文的内容和方式,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孔子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说过:“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因此,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3.提高教师自身语文素养。俗话说,“打铁贵在自身硬”。教师要搞好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以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为前提。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时时处处为学生示范。游泳教练首先要自己会游泳,木匠师傅首先要自己手艺好。只有当我们像学生时代一样,去如饥似渴地阅读,去研读文学作品,关注文化现象,学习教育理论,我们才能拥有宽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深厚的语文素养,才能营造一个充满生气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凝聚在你的周围。
  语文,最多彩,是所有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语文,最深刻,能把五彩缤纷的人生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语文,最崇高,能让我们时时感受到生命脉搏的跳动……
  作为学生,没有理由厌恶语文;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更没有理由让学生选择离去。
  林运娟,教师,现居广东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