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应提倡语文教学生活化

作者:张丽霞




  所谓“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的过程。
  而教学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学生的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化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必将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必将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效率。
  1.“生活化教学”使学习活动变单调为生动。学习与生活的脱离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比如复述课文,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难度较大“说”的练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进行的方式虽然也可能有所变化(说给老师听,自己练说,同学问互说等),但教学组织形式显然比较单调,只体现一种严肃的学习意识,不符合初中学生乐于游戏的天性,更谈不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涉及的智力领域来看也较为单一,学生只能偏重于语言智能方面的发展。如果我们稍作调整,引进生活中父与子讲故事的情境,复述由一人独白改为由“父亲”给“儿子”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当然角色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设定,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会迥然不同的。“说”者因为有了一个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兴更浓,并且很自然地会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则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出反应:提问、猜测、反驳、赞同……结果复述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于是,整个课堂都会沉浸在一种生动活泼,如听相声似的活动之中,并且谁都乐于尝试。这一切都缘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建立,因为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2.体验渠道变单一为复合。“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的过程。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传统语文教学,课程的实施只注重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长,只是为了接受和理解他人经验,而不是学生整体精神的构建。而课程内容一旦外在于或强加给个体,便成为被强求掌握的东西,不再将可体验的个体性与生活的独特性联系起来,课程与学生是对立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隔离的。两者的关系是“传递”而非“交往”,是“控制”而非“学习”。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所以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要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助情感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让学生从生活体验积累上升到生活体验的实践。
  3.课堂展示变一统为多元。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期望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多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因此,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可以凭借音乐气氛使音乐智能有所发展,也可以凭借想象,使空间智能得到展示。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应用语文,发展智力。这次口语交际的说课比赛中,很多老师也证实了这一点,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运用现代技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充分显示了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因此我认为,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专家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到的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对此,生活化教学正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优势。
  张丽霞,教师,现居甘肃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