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同理心是师生沟通的润滑剂

作者:王丽霞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教育专家说:“教育,是心灵沟通的桥梁”,更说明了教育需要沟通,需要师生之间心灵的密切沟通。如何沟通?人际关系沟通理论指出,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条件。而同理心是师生沟通的润滑剂!同理心能帮助老师有效地实现师生沟通。
  什么是同理心?心理学上,专家们把“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使双方能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而产生的独特感受”称之为同理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谁不想拥有和谐快乐的课堂,谁不想拥有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的气氛。在这里,学生们充满着激情和责任感,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他们努力学习,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并愿意分享彼此的见解;所有的人都以诚相待、相互尊重和信任。然而,对许多教师来说,构筑这样一个积极有效的快乐课堂如同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他们营造的更多的是一种紧张、焦燥、不和谐的课堂氛围。
  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这就要求教师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以学生的参照标准来看待事物,使我们能够从学生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从而建立一种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近来,我班的小郑情绪不稳,有时闷闷不乐,有时无端发火。一天上课时,我问他为什么不交作业,小郑头也不抬,从书包里取出作业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扔到我的脚下。全班同学一下子都愣了,屏声息气,预感到一场冲突即将爆发。我感到很难堪,但我想:小郑同学平时成绩优秀,尊敬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对老师这么无礼,其中必有原因(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对方并期待了解导致这种情形产生的因素)。我压住心中怒火,对小郑微微一笑,然后弯腰拣起作业本,说道:“我帮你拣起作业本,同时也帮你拣起刚才被你扔掉的自尊。”(把老师对学生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学生知道)小郑深感愧疚,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刚才行为的自失。下课后主动跑到老师办公室向我道歉。我顺势了解到,这位同学近来的情绪变化是由于父母闹离婚。他恨父母,恨每一个人。
  后来我还进行了一次家访,以告知小郑父母孩子的近况。小郑父母听了我的讲述,深深地后悔,表示真不该为点滴小事夫妻闹离婚,以致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
  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又回来了!我想,小郑的内心该是多么高兴啊!我既乐小郑之乐,更乐同理心知识的妙用。
  那么在同理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爱孩子才会同理孩子。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只有当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才能“对症下药”,收到期待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便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同理”的效果。
  第二、同理心首先要求师生平等,只有平等才好对话、心灵的对话。老师要放下几千年来至高无上的师道尊严,与学生平等,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如果老师居高临下,主观妄断,那么不仅不能处理好学生的问题,反而使学生成为自己的对立面。
  第三,要求老师了解学生。英国有句谚语:“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头脑的个体的人。要了解学生,首先需要先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概念的参照系统中,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而且,也以他的思想推理来思想他的一切。
  第四,要注意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区别。同理是“你的心情我理解,且我可以为你分担一些”。在此心理活动中双方地位平等。同情是“你是可怜的,我是高贵的”。在此心理活动中,双方地位有高低尊卑之别。同情方拥有的是帮助他人的优越感,被同情方得到的只是被帮助时产生的自卑感,达不到同理学生的目的。
  王丽霞,教师,现居浙江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