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整合资源是校本开发的有效起点

作者:刘方池




  一、策划缘起
  
  没人怀疑,课程的开发需要资源成本,如何选择和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显然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认真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获取各种途径的最大支持,强化和扩展课程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关键点。
  
  二、活动策划
  
  1、前期准备:因本人担任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比较熟悉学会相关工作。2005年下半年,为了积极推进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和响应市建设“文化强市”的号召,由学校与市诗词学会协商合作进行“中华诗教”校本课程教学活动。首先学校成立金鳌诗社,招收社员,为“中华诗教”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
  2、资源整合:在“中华诗教”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由学校出面聘任市诗词学会的知名诗人担任指导师工作,诗人们主要负责“中华诗教”校本课程开发中古典诗歌的学习与创作工作。同时我们要求语文教研组老师积极参与学习创作并负责管理工作,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开展对学生在古典诗歌阅读与鉴赏方面的指导工作。
  3、校本开发:在校本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我们选编了教材,制定相关的课程目标、内容、计划、评价及课时安排等。为了促进“中华诗教”校本课程的常态化开展,采取一系列的组织活动。一是学校定期举办古诗词知识比赛、诗词朗诵、诗词楹联现场创作比赛。二是开辟了每周读诗专栏,精选名篇佳作并配以恰当的插图、简析,按时更换。三是定期刊出社刊和社报。四是加强诗教对外交流活动。
  4、课题研究:在一定的“中华诗教”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我们把握机遇,把诗教工作正式纳入学期和年度工作计划,组织骨干力量进行市2006年度教科规划基础教育课题《普通高中中华诗教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研究活动。通过课题大力加强诗歌教学和研究工作,力求做出研究成果。
  5、基地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6年10月,学校荣获了省诗词与楹联学会颁发的首家高中“中华诗教基地”荣誉称号。我校立足自身实际,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依托基地,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学校课程文化内涵。
  
  三、策划启示
  
  资源对于学校新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善于利用和整合校内外的资源是学校最终取得更大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重要策略,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采取有效行动,从而实质性地推动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不断地丰富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1、挖掘: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为保障高中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地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教师即课程”,课程的发展就是教师的发展,通过教师自身这一个丰富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如教师的写作、书法、摄影、绘画等方面的一技之长,都可以充分地挖掘并有效地利用,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宝贵财富以及出发点。
  2、整合:1+1〉2
  课程资源是丰富多样的,认真分析本校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学校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外一切的课程资源。如地区的文联、书法家协会、或是交通局、医院、图书馆等都是潜在的资源。强化和整合各种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和共享,产生1+1〉2的学校教育效应。在课程开发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因时因地因人大力推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中华诗教”的校本课程开发,通过与市诗词学会的合作,依托“浙江省中华诗教”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为校本课程积累经验和提供支持,组合各方力量,整合优质资源,构建“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
  3、校本:不立规矩,无以成方圆。
  课程的开发作为行动研究项目,不仅需要规划,确切地说要有课程计划。“不立规矩,无以成方圆”,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才能根据课程的实施情境对课程的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的组织和管理教学。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进行。在课程计划的统一管理下,“中华诗教”校本课程目前已正式列入学生的选修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度,通过采用“课程加课题”互动的实施方式,从而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刘方池,教师,现居浙江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