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从鲁迅作品看仿词仿句的妙用

作者:刘伟琳




  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时为了表达上的需要,可以故意仿拟一个或一些现成的词或句式,这些临时仿造出来的词或句式叫仿词或仿句。仿词与仿句既不是生造词也不是生造句子,而是一种运用得比较普遍的修辞方式,它是根据特定的语境,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词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或模仿一个已有的句式,用其他词代入,仿造出另一个句子,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大师鲁迅堪称这方面的修辞高手,他留给我们的作品中就有许多经典的范例。《阿Q正传》里有:“然而不多久,这阿Q的大名忽又传遍了未庄的闺中。虽然未庄只有赵钱两姓是大屋,此外十之九都是浅闺,但闺中究竟是闺中,所以也算得一件神异……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摸伊新剃的头皮,……‘这断子绝孙的阿Q !’远远的听见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哈哈哈!’阿Q 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这里的“浅闺”是小屋的意思,它很明显是仿“深闺”“生造”出来的,而后面的程度副词“十分”故意将人们熟悉的“十”改为“九”不但无“生造”之感反而给人幽默生动之感。又如《这个与那个》中:“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句中“狭人”是仿照“阔人”而造出来的。阔人指反动统治集团的权势人物,“狭人”指他们的走狗帮凶,在此运用仿词巧妙又尖锐地揭露了反动文人的丑恶嘴脸,辛辣讽刺了反动集团内部互相勾结的卑鄙伎俩。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里“满口‘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这里从熟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中仿出“公理”和“婆理”形象说明了观点对立的两方面。在《准风月谈·后记》里:“经验使我知道,我在受着武力征伐的时候,是同时要得到文力征伐的。”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指出一些人信“地”,信“物”信“国联”,就是没有相信过自己,称这些人有的是“他信力”,在发展着“自欺力”就是仿词的手法。“他信力”“自欺力”尖锐指出这些人的思想病症,不仅幽默诙谐,而且嘲弄讽刺入木三分。
  仿词都是临时创造的,在形式上和被仿的词有近似的特点,内容上又富有新意,仿词和被仿的词往往同时出现,如果被仿的词不出现,单用仿词要加引号。仿词运用应该自然合理,否则就会造成生造词。
  仿句鲁迅《伪自由书·崇实》中有“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榆关何处抗,烟波场上没人惊。”鲁迅这首《吊大学生》诗仿拟唐代诗人崔颢的名作《黄鹤楼》。鲁迅在《崇实》一文中慨叹大学生不如古物,揭露反动派抢运古物,迫害学生的罪恶活动。文章结尾,仿拟这首唐诗的句式,针对时事,给反动辛辣的讽刺。这种仿句的手法,鲁迅称为“活剥”。活剥古诗,而赋予新意,是鲁迅常用的一种讽刺手法。又如《华盖集·咬文嚼字·三》“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很明显仿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以“萁”比喻被迫害的北京女师大学生,借学生之口,说豆萁已成灰烬,豆子已熟,正好供北洋军阀走狗杨荫榆之流大办教席,讽刺得巧妙而辛辣。这种“活剥”的方式,虽以原诗的格式和句式为基础,但旧瓶新酒,意境全新,形为仿拟,意则创新。
  刘伟琳,女,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