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怎样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作者:康小曼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通过语言表达心声、增进理解、建立友谊、实现共赢。特别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录音、电视、电脑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使口语得以随时记录、传播和保存,那种靠书面语言交流的场合会越来越少,口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可以说,没有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必然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对于造就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于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敢说”。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让学生唱主角,变课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读、钻研、讨论、交流看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试着自行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即席发言中锻炼口才。
  其次,要善于鼓励学生,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而“敢说”。其实,每个人都有用语言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冲动和渴望,之所以有时不敢说,主要是因为所处的环境在制约着他,使他在心理上感受到了压力而闭口不言,即使说了也是吞吞吐吐、辞不达意,青年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而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充分信赖,在讲课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创设“悬念”,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即使错了也不要盲目批评,而是从适当角度给予肯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满足他们“说”的欲望。
  
  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打开学生的“说路”。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交际需要的推动,活动就是学生施展口语表达才能的舞台、谋求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阵地。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说”的活动,能够使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说”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首先,组织开展活动必须要能够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什么形式的口语训练,内容都应尽量以学生的“兴奋点”为立足点展开。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美国政治家柏寿安说过:“通常所说的口才流利,就是说那人说话是从心底发出来的,里面充满了热忱。”训练话题的选择与设计恰当与否,是否合学生的“口味”,是激发学生说路的关键。因此,在话题的选择上,要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到切合实际、难易适度,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想一吐为快。
  其次,训练形式要力求多样化。课前三分钟演讲,课中成语接龙、名句欣赏,课下即兴发言、故事会、辩论会、语文知识竞赛、读书心得交流、诗文朗诵比赛、学作主持人等,都是锻炼学生“说”的好形式。
  例如,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讲身边令自己感动的、难忘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个人的爱好、理想追求、心中想说的话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情驰骋空间,很多学生都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讲得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听者身受感染、跃跃欲试。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比如学习《荷塘月色》时,让学生对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形象各抒己见;就一部作品讲讲自己的看法,如学习名著《三国演义》的某些章节时,可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作品人物的理解;以讲故事,评故事的形式来学习;还可以分成正反两方,如辩论会一样,就一个话题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够互相辩论、发表不同见解。不论学生的观点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力求语言表达清楚,语句通顺,观点明确。开放的语文课堂,不仅使学生有了充分展示个性的时空,而且在“寓教于乐”中使他们的口语水平逐步提高。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会说”。
  
  首先,要充分认识良好思维品质对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极端重要性。一个思维混乱的人,其口语表达不可能清晰、流畅。思维对言语活动有着组织和控制作用,思维内容贫乏,言语就难以扩展。因此,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就必须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为突破口,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因素。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即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能浅尝辄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即对一个问题要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即要善于捕捉对方细小信息,迅速做出恰当的科学的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即要从别人的发言中,从司空见惯的寻常事物中,探究出不同的观点,要标新立异,反弹琵琶;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即无论老师、学生的观点,还是自己的见解,都要独立思考,学会用辨证的观点辨别正误。
  比如在讲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时,我先讲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看了一遍课文,而后问学生:对待中外的文化遗产,鲁迅先生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鲁迅先生的观点对吗?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争论得很激烈,有人说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东西全是糟粕,应全盘否定;有人说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应给予肯定;有人说传统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应该全部继承……对此,我启发学生看问题要全面、要一分为二,不能只看一点、不及其余,然后让学生进行再讨论,从而不仅统一了观点,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重视观察和学习,仔细揣摩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多读些优秀作品及其精彩片段,进行深入的思考:他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特别要注意学习借鉴其严密的逻辑性,并模仿着用自己的语言来重复几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最后,要使学生明白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决非一日之功,非长期坚持不能奏效,必须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培养。
  康小曼,女,河南煤炭技工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