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2007年高考湖北卷作文答卷分析

作者:吴红梅




  今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精神,也让我们对我们母语学习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的进行深刻的反思,体现了更广阔的命题视野,有较强的开放性。参加阅卷,接触了各类学生作文,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一、考生审题的主要失误及简要归因
  
  (一)对母语概念理解不正确:望文生义,误解母语内涵,错误理解为母亲说的话,这部分考生的语文素养有待提高。
   (二)错误拓展母语概念:由母语拓展到交流与沟通,由母语拓展到根本,由母语拓展到路,拓展到感恩等。题为《心灵上的语言》,谈沟通的重要性;《走我们的路》,谈坚持自我的重要性;《感恩》,谈感恩的重要性;《根,扎在这里》,谈立足于国内,不要盲目出国;《我的母语》,中心点是说我的母语是坚强、宽容、诚实。
  (三)完全不涉及题材,另写一篇:这类考生没有审清题目的要求,甚至对题目要求视而不见,读题能力差。有的考生就以这样的标题为文:《学习无处不在》《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中国》。
  
  二、作文立意大致归类
  
   (一)把母语当作单体(或单一对象)来理解,有如下立意:1、母语是什么,例文,《母语,那一丝血脉》抒发对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血脉相承的坚定信念。母语的重要性,例文,《母语也重要》阐述了母语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母语的作用,例文《母语的地位》阐述了母语对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说明母语的重要地位。2、对母语的感受、学习与运用。例文,《执子之手》《丰富多彩的母语》《我爱我的母语》。3、抒写现实中汉语不受重视,表达深深忧患之情。例文,《汉语,我想对你说》《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母语》《母语,我为你鸣不平》。
  (二)把母语当作关联体来理解,立意如下:谈母语与人的社会化,与民族、文化、政治、经济的关系。例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经济是母语的保障》。
  
  三、作文取材大致归类
  
   (一)古今中外名人、名文、名事:如《声声悦耳,字字情深》中以我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操着一口湖南腔在联合国大会上说“没有哪一种语言能比得上我的母语——汉语,因为我爱我的祖国”为例。都德的《最后一课》中主人公在亡国时对母语的眷恋,更是被很多同学引用。《语言需要领悟》中写到,欧洲有个叫卢森堡的小国,其国民平均每人掌握三种语言,被欧洲誉为“语言的摇篮”,而在这个国家中,没有产生一位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母语》中这样写,超级女生张某某作客新浪网,将“憧憬”中的“憧”念成zhuang,被指出后用怪腔怪调的“I’msorry”道歉。《母语,我们的精神灵魂》中写,从古到今,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没有母语,就没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叹,就没有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就没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就没有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柔情。
  (二)现实社会生活:例文《救救母亲》中写,当大街小巷的音像店传出的再也不是邓丽君明快悦耳的歌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外国歌手的上榜歌曲,行人们困惑了;当学校传出的再也不是我们的母语,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英文字母,行人们困惑了;当书店里的畅销书再也不是一本本载着我国几千年历史的古典名著,取而代之的是一本本英文刊物和英文辅导书,行人们更加困惑了。我们的母语,我们的母语究竟到哪里去了?
   (三)个人生活经历:例文《瞧,我们的汉语》中这样写,小悠递给我一本《疯狂英语》,“你帮我分析分析这样的翻译是否得当?”接过书,我笑了,瞧,她要我分析的是什么?英汉对照。
  
  四、对今年考生作文的总体评价
  
  (一)肯定方面:1、审题能力加强,偏题习作较去年减少。2、考生文学功底增强,文章亮点多。3、思路开阔,内容丰富,文章大气。4、有创新精神。5、怪异的文体减少。
  (二)不足之处:1、开头引入观点慢,议论中叙述语言多,文体意识不强。2、内容空洞,空发议论。3、过分雕琢语言,追求形式美。4、作文的硬伤多,如错别字多,标点书写不规范,病句多。5、观点错误,例一,没有母语,就会变得天下大乱,寸草不生。例二,如果说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语就是这个世界上第二伟大的人。
  吴红梅,女,教师,现居湖北团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