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写作教学的几点心得

作者:李 丽 王章材




  我提倡生活化作文,就是在引导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学习积累的基础和过程中,学作文、练作文,从而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文活动课型体系。同时,通过作文活动的全面开展,通过作文参与生活的功能,促进学生对生活、生命的深入体验,从而使他们懂得如何更好地作文和做人。
  
  一、以大量读书为依托,提供生活作文足够的知识积累。
  
  学生大量读书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课堂阅读,一个是课外阅读。然而,这两者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
  1、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使课内知识得到延伸、放大。一是延伸型阅读:教材中有些长篇的节选就很适合引导学生延伸性进行课外阅读,例如《荒岛余生》节选自于《鲁滨孙漂流记》,《山市》选自于清蒲松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学习课文之余,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与之有关的课外书籍,并安排时间让学生把相关书籍中的精彩片断或读或背或讲或表演出来,在读书交流中,增加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二是放大型阅读:有些课文,例如《风筝》和《悼鲁迅》,一篇是鲁迅写的,一篇是写鲁迅的。无论作者还是主人公,“鲁迅”这个名字早已被学生所熟悉。于是可以扩大阅读范围,去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作品、故事等等的书籍进行阅读,从而放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
  2、以课外阅读促进课内知识的消化、理解。《化石吟》是一篇科普性文章,牵涉到地壳的变化、化石的形成等等自然地理知识,单凭几节语文课,是很难讲清其中的科学道理的。如果老师借助课外读书,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读一些科普自然类书籍,在了解了相关的知识以后,再来进行课内阅读,那种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化石形成的原因、条件、经历的年代以及当时地球的衍生变化等,不仅能引起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根据一个实物展开想象的开阔的思维能力。
  
  二、以各种体验为源头,寻找生活作文的生动素材。
  
  体验和实践活动作为生活作文的载体,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1、自发活动。这类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它具有主动性、随机性、经常性的特点,量很大,面也广,比如看电视、唱歌、游戏、交朋友、做家务、外出旅行等等,都可以是自发活动的内容。
  2、专题活动。专题活动的关键是“选题”。题目可大可小,无论大小,都要以其是否有意义,是否贴近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是否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准绳。
  
  三、以真情发表为目标,构建生活作文开放的模式。
  
  生活作文注重读书,注重实践,对于真情表达的限制应越少越好。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在没有束缚的状态下,自由流露,轻松表达。
  1、开放的表达方式。生活作文在表达方式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发挥,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形式,在自然自觉中使学生的写作兴趣转换成写作技巧。在教学中,我尝试过使用两种形式的写作指导,效果很好。一是现场抒臆:就是让学生在现场体验,无拘无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哪怕是一句都可以。在专题作文中出现的标题,很多其实就是当时的一句现场抒臆。二是真实回放:就是在让学生体验生活、参与生活的时候,注意观察、整理和思考,把捕捉到的信息,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真实的再现。
  2、开放的写作体裁。开放,在这里指的是写作体裁上的自由采用。这样不拘泥、多样化的自由开放的写作体裁,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创造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我结合学校开展的一次绿化活动进行了一次作文训练,在这次作文训练中,我只是让学生“我手写我心”,以班级绿化活动为素材写一篇文章,至于体裁等一概由学生自己决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没想到这次作文非常成功。
  体验生活、读书实践、生活作文,释放学生最大的作文活力和快乐,这是我生活作文教学的至高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懈努力,奋力求成,我相信生活作文教学一定能取得重大的突破。
  李丽,王章材,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