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激发农村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

作者:杨流德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最难教的部分。古往今来,不知令多少语文教师为之“头痛”,苦不堪言。对学生而言,最难也是作文,特别是农村的学生,情况更是令人担忧。结合农村中学学生的现状,在不断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几点尝试:
  
  一、走进生活,调动情感。学生之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较少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作为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用笔将自己现有的生活“说出来”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正途,所以在引导学生走进自己已有的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课余生活,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题材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与矛盾,对存在于同学中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关心、支持或误会,再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然后是自拟题目或老师提供一些诸如《××,我想对你说》、《同桌》、《理解》、《收获》、《吃一堑,长一智》一类的题目进行训练,让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盲区,并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写作兴趣。
  
  二、以手写口,自然而然。写作就是说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起自己的某一次经历,或者与别人争辩某一问题时都能振振有词、头头是道。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三、多些鼓励,少点批评。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需要教师教会学生细心的观察,更需要教师在他们学习写作的道路上予以积极、适当的鼓励。因为积极、适时的鼓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虽然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因此,语文教师在评判学生的习作时不必过高要求,尽可能地做到在平凡的文字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对写作基础不好或对写作缺少兴趣的学生更应该常常采取积极的形式多样的鼓励,使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也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四、多写片段,多记日记。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当写作不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当学生面对写作不再大倒苦水,而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时,不但“作文难”会离我们远去,“苦差”变成“乐事”,而且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生花妙笔。
  杨流德,教师,现居广东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