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写作教学漫谈

作者:洪 丽 龚玉华




  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这是我们对写作提出的极为明确的要求。但眼下中学生作文罗列材料,东拼西凑,简单套写,甚至文不对题的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有人形象的称之为作文低龄化现象。这些作文从内容上看,思想幼稚,内容空洞,从表达的角度来看,含糊其词,杂乱无章。
  面对学生的思维惰性,我们应该积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绝不能视而不见,一味迁就。指出学生思维品质上的不足,我们要观点鲜明,切中要害。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常常令当时俄国的一些作家心里隐隐作痛,他死的时候,有人甚至说:“那家伙终于死了。”但后来人们痛苦地发现,那家伙死后,俄国的作家们一下子变得平庸了,禁不住怀念起他来。面对学生思维品质上的缺陷,语文老师只能选择做别林斯基那样的家伙,否则,就别指望我们的学生不会像我们某些平庸的老师一样永远平庸下去。如果我们能靠自己的努力带领一群孩子走出平庸,则我们的工作是多么神圣。
  
  一、加强阅读 倡导研读
  
  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健康的二度创作。指导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和方法进行阅读,不仅直接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价值,而且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发育,进而培养健全的思维品质。从这一点来说,阅读真正成为写作的起点。
  鲁迅先生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批判大师。对于这一点,所有学生都能在对鲁迅作品的阅读中产生高度的认同感,但这并不表明我们真正读懂了鲁迅作品,而且这一点有可能并不是我们的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而是老师或资料上说出,他们接收到的。这时迫切地需要采用研读的态度和方法。
  其实,鲁迅的作品不只有仇恨和批判,还有爱和童心,正是因为纯真善良的心灵和对天下苍生的真爱,他才会有对亵渎善良和真爱的社会丑陋的深刻认识和批判。但当我们从宏观上来思考鲁迅作品时,我们发现他的批判是深刻的,但并不全面,他所有的文字几乎都针对着国民劣根性,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则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思考和批判。他的作品似乎也塑造了一些人文主义的启蒙英雄,如夏瑜、狂人等,但他们明显同中国当时所有的所谓人文英雄一样,缺乏西方人文主义英雄那种震撼人心的足够内在的乐观。得出这些结论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我们把思想的树苗种在结论上,但阅读研究的过程才是这棵树苗成长最需要的营养。学生在积极健康的阅读中,克服思维惰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这对写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明了题旨 正确立意
  
  从解析概念的角度来看今年高考湖北卷作文“母语”这个命题,它包括两个元素:一个是“语”,也就是语言,这是基本元素,本民族语言,本地方语言,异民族语言,外地语言,它们首先都是语;其次是“母”,这是关键元素,母语就是区别于异族语种的本民族语言,或是区别于外地语言的本地方言。根据这个分析来看,作文材料后半部分所说的“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这句话,就语焉不准了。因为这里说的似乎并不是“母语”,而是一般语言。前半部分说,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才真正讲出了母语的本质特征。可以说,后半部分那三句话,对学生正确理解题旨和立意会有一定的影响,使学生直接用“语言”置换“母语”,写出一篇以“语言”为核心思想的文章。从立意的角度来说,这个命题“语”是基础,放弃这个元素,文章就离题了;“母”是关键,放弃这个元素,文章就偏题了。
  还有一个命题,“细节处的人生”,也要认真思考,辨明含义才能正确立意。行为主体发出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出相应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智慧。比如说,戈戈和迪迪脱靴脱帽的那些无聊细节,反映了他们信仰坍塌之后无望而又无奈的人生状态;刘备摔阿斗的细节,反映了他大智大伪的人生;周公“三捂”、“三吐”的细节,表现了他一心为众,勤勤恳恳的人生态度;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手指头的细节,表现出他吝啬的性格,折射出他猥琐的生命状态。如果写成一个细节可以助人成功,也可以致人失败,那就明显不切合题意了,因为这些内容只切合“细节影响人生”这个命题了。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对一个作文命题似乎已经很明了了,但头脑中仍茫然无绪,写起来始终难以切中肯綮。愈熟悉的东西愈感到陌生,其实我们还是没有真正懂它。就“母语”这个命题来说,不少考生感到再熟悉不过了,却又无可奈何地“笑问客从何处来”,想要写出好的文章来并不容易。如果我们对“母语”这一命题没有真切独到的感悟,即使知道这个文章应该怎样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台独分子玩弄文化去大陆化的伎俩,也包含了去母语的内容,这正好从反面表明母语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殖民者总希望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也从反面证明了在那种特定的情景下对母语的坚守体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有我们民族语言中独具的一些美学价值,汉字独具的美感形象,都是极具张力的好素材。由此看来,只要我们参透了命题的含义,是不会有审题不难,写好不易的困惑的。
  
  三、关注生存 学写人生
  
  平庸的人用肉眼看人生,看世界,聪明的人用智慧点亮心灵的眼睛,用心灵看人生,看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太多只可为智者道,不可为俗人言的东西,俗人不可能对人生作出哲学思考,自然看不到人生和世界的美。考生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学会用心灵的眼睛看人生,看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健康、高贵、优美的生命形式,就像沈从文生活在湘西边城里的翠翠一样;也有病态、猥琐、丑陋的生命形式,就像生活在“寂静到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的未庄里的阿Q一样。伍尔夫认为,现实生活的微尘纷纷坠落心灵的蛛网,作家就是要捕捉、记录这微尘坠落蛛网的过程。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人生和世界,我们就或能获得崇高的审美愉悦,或能产生真切的审美批判,这些审美愉悦或审美批判诉诸文字,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易中天先生认为,读圣贤经典,就是读人,读人生,读人生智慧。反过来思考,文章不就是写人,写人生,探讨人生智慧的吗?每一个作文命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人,涉及到人的生存现状或生存智慧。写文章就是要写作者把他对于命题人给定的作文命题的哲学思考表达出来,从而体现出相关生命形式的美学意义。
  人们对“快乐”这一命题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能对它作出美学思考的人,会把快乐看作纯个人化的情感状况和体验,他们心目中的快乐缺失了崇高的美学价值。如果我们从哲学的高度审视我们生命中的快乐体验,那么我们会发现,快乐并不仅仅是生命主体享受生活时的轻松喜悦,更不仅仅是他追求到他想要得到的东西时片刻的快感,甚至也不仅仅是他个人情感活动中某种幸福的体验,快乐更应该是生命主体在脱离低级趣味之后,觉解了人生伟大而产生的一种对自己生命形式、生存现状的崇高的审美愉悦。从这样的高度写出来的文章,就像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一样,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会取得极高的审美认同。
  
  四、因势利导 顺势教育
  
  纠正学生的思维惰性,健全他们的思维品质,这件工作既十分重要,十分紧迫,但又不能态度粗暴,方法简单。正确的作法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实施顺势教育。学生有他们自己的心理认知能力和审美体验,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启发他们深入思考,充分认识相关作文命题的哲学意蕴和美学内涵,从而写出有思考深度的思想高度的优秀文章来。比如说,如何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快乐”这个命题,我们不能首先武断地否定学生的思维体系,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并充分地肯定他们的思考中的合理积极的东西,再启发他们摆脱“小我”的拘囿,上升到超越自我的高度来审视“快乐”这一命题,并在写作过程中把自己对于这一命题的哲学思考表现出来,创作出优秀文章。
  文章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它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当然形式的优美也可以增强文章的竞争力,但处在核心地位的仍然是思想和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用心灵的眼睛去观察人生和世界,用智慧的大脑思考人生和世界。
  洪丽,龚玉华,教师,现居湖北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