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下水作文的论争起源及主张

作者:何 武




  一、关于下水作文的论争
  
  近年的文献中人们对“下水作文”的探讨比较热烈,笔者希望通过分析关于“下水作文”论争的缘由对国内写作教学研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推动之力。在这场论争中,下水作文的支持者认为,教师下水有许多优点:1.能够体会到学生在写作中的甘苦,做到有针对性地指导;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调动其积极性;3.能根据亲身体验确定作文教学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4.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素质,提高教学水平;5.人格方面的直接影响;6.能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写作范例;7.下水作文具备“桥梁”功能,缩短学生习作与经典作品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感悟经典著作的巧妙之处,提高作文能力水平;8.教师下水试试水的温度,这对调整作文的难度、了解学生作文的心理、缩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距离大有裨益。
  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教师下水作文有如下害处:1.下水作文是定势思维作文的一种体现,它会逼迫学生就范;2.下水作文让学生效仿,会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3.下水作文若是不成熟的“劣食品”,老师只有“孤芳自赏”,于自己也无补;4.下水作文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5.下水作文偏离了作文教学的正道,教给学生的不是点石成金的方法,而是点石而成的金子;6.下水作文在很多地方成了公开课上进行表演的工具和自我标榜的资本,“下水”几乎成为“作秀”的另一种注解。
  
  二、论争探源
  
  笔者第一次见到大家的讨论时认为作文教师当然应该下水,这是不容置疑的,冷静之后再反思为什么会有人发出争议呢,仔细研究之后发现,这一切争论主要源于人们对“下水作文”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着分歧。
  所有关于下水作文的讨论中几乎都提到了叶圣陶先生,因为叶先生曾于六十年代初写过一篇文章倡导语文教师下水。但所有讨论文章均未指出该篇文章的具体出处,让读者不易判定讨论者所持观点是否与叶先生本人的观点完全一致。笔者为此专门跑了四家大学图书馆而一无所获,最终在一家地方图书馆找到了叶圣陶先生这篇文章。
  现将叶先生该文的概貌和主要观点摘录如下,并附上文章的具体出处,供有兴趣的研究人员有据可查:该文最早发表于1961.7.22《文汇报》第2版,文章表明“教师下水”原不是叶先生的原创,先生说他曾在成都听一位中学老师谈到其学校领导要求语文老师下水。先生认为,“语文老师练笔,通讯社人员练笔,目的并无不同,都是为做好所担任的工作”,因此赞成“教师下水”,写了这篇文章加以宣传。先生在文章中有如下一些论述,成为人们至今仍在热议的话题源头:“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这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导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先生甚至推而广之,倡议在讲读教学中也要求“教师下水”。
  对此观点,叶先生在1962.7.23写给当时江苏无锡的一位语文教师的信中又有阐述:在与语文教师的接触中“颇感教师增加本钱,最为切要。所谓本钱,一为善读,一为善写,二者实相关而不可剖分。去年尝写一短文曰《教师下水》付《文汇报》,希望教师经常练笔,深知作文之甘苦,盖即添本钱之意。”
  在1963.1.3写给语文教师周唯一的信中,叶先生又对教师的“勤于动笔”作了解释:“我谓教师宜勤于动笔,不专指与学生同作一题。出题为学生设想,自属必要,每次与学生同作,似可不必。教师另作他文,第须认真为之,皆于指导学生有助益。”
  由此可见,下水作文的教学方法源远流长,上溯中远不止于叶先生的文章,限于精力有限,材料有限,作者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文章学探源,但读者有兴趣、有条件的应该可以查索到更久远的理论源头。但作者此处要表明的有两点:首先,如果以理论权威作为我们教学实践的指导依据,叶先生还不是第一人;第二,若以叶先生的观点为指导,也须准确把握他的观点。
  显然,叶先生是支持语文教师下水作文的,但他已明确说明语文教师下水指语文教师经常动笔,经常阅读,做到自己善读善写,增加自己做教师的本钱。而且教师勤于动笔“不专指与学生同作一题”,“每次与学生同作,似可不必”。
  而在该问题的讨论中,大多数老师根据经验比较准确地理解了叶先生的观点,认同了叶先生的观点,维护着叶先生的观点。但也有不少教师在学习叶先生这一观点时逐渐走样,逐渐将“教师下水”有限地理解为每次教师与学生同题作文,甚至将教师下水作文局限地理解为老师将自己的同题作文拿来做学生习作的范文,于是衍生出许多对教师下水作文的忧虑和批判。比如有的文献就提出如下的批评:“在教学中,教师所起的是主导作用,主体是广大的学生;教师所着眼的是对学生写作理论的指导,而不在于写作实践的进行;教师应重在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方法,而不是送给学生点石而成的金子,正像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乃万世不竭。’因而过多的下水作文显然是有悖教学规律的。”
  
  三、我们的主张
  
  对此作者主张,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教学水平,对于“下水作文”,我们应该采取如下的态度和方式:
  首先,我们应该鼓励写作教师继续进行关于下水作文可行性的理论探索和讨论,广开言路,多做实验,尽快开展一些大型的实证研究,用事实和数据来指导我们的方法取向,使我们的理论言而有据。
  其次,本着师高弟子强的质朴理念,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写作教师积极下水,勤于练笔,首先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让自己对写作技巧有真切的体会,使自己在写作课堂上对写作实践信心十足。
  再者,我们应该将教师下水作文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要求:教师日常练笔、教师同题竞赛和师生同题作文。叶圣陶先生所谓老师教学生作文,尽管不必每次与学生同题而作,但需要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只要认真为之,皆于指导学生有助益。便是下水作文三个层次中的“经常练笔”,这有利于老师时时体会写作的甘苦,有利于老师积累感性经验,有利于老师在作文指导中更有针对性。“同题竞赛”则指由教育主管部门发起的在写作教师中开展的作文竞赛,大家同作一题,或者是与学生作文同题,或者另拟题目,总能督促教师参与下水作文实践,同时也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比如上海市虹口区的“中学语文教师下水作文比赛”已经成了该区语文教师的传统节目。此种比赛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第一,角色的转换,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第二,下水的体验,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三,写作的实践,促进教师业务素养的提高。“同题作文”则是狭义地指师生每次同题作文。
  以上三个层次中的“同题作文”当属要求最高的一种下水作文,主要用于给学生以示范,解决学生每次作文中的具体难题。这种下水作文时间最紧迫,目标最明确,与学生距离最近,对教师的要求最高,给老师的压力也最大。须注意的是老师下水作文给学生作示范,给学生看的是怎样将身边的事物用纸笔反映出来的过程,以及一篇好文章是怎样一次又一次改出来的过程,而不是老师自己写作的最后成品,更不能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否则真的会如下水作文反对者所担心的那样,束缚学生的思想,养成学生的懒惰等等。
  从上到下,这些要求可以分别叫做最低要求、一般要求和最高要求。我们在操作中可以先易后难,难易结合。
  同时,我们应该开阔视野,广泛开辟练笔活动的用武之地。比如给报刊写稿,给文学刊物投稿,指导学生创办文学社团、自办报纸并亲自写稿,参加各种作文竞赛等等,当然还有与学生同题作文。
  最后,我们认为,下水作文虽然确实是促进写作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它毕竟是附加在教师们常规教学工作之上的一条更高要求,毕竟教师们的自身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提倡教师下水作文时只宜奖励,不宜惩罚。通过合理的奖励机制,调动有能力的教师先行下水,逐渐蔚然成风,使积极参与者和勇于挑战自我者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结论
  
  这个似乎不应该有什么争议的问题,关于它的讨论一直延续着。但是,正如一位语文教育名宿李镇西先生所言,“这是好事!因为争论,我们对这个问题便有了重新的思考,且思考得会更深入更全面。”
  何武,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