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作者:姬永辉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接受语言信息的速度较快,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较强,他们能在较短时间内辨别词语、辨明含义,并且能在具体运用中辨清句子的细微差别,其原因就在于这部分同学的语感较好。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语感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后天长期的语言感知和实践积淀而成的。因此,语感是可以培养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语感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而朗读训练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怎样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教师用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范读是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它明显优于放录音。教师注重示范性朗读,师生的情感才能自然地交流,学生的朗读兴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因为教师的示范性朗读,除了声音的传递外,他的表情、体态会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给学生。学生看得见,贴得近,便于模仿和学习。如在范读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前,先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时间上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由于作者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想起了荷塘,想到了满月的光,于是便去了荷塘;作者如此“不宁静”,是因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教师范读时要在“颇不宁静”的语气上突出显示作者的烦躁和不安。对这类课文,教师应入境范读,从语意上着手,从语气上着眼,从语感上着力,给学生以足够的熏陶和感染。
  
  二、让学生在多种朗读方式中熟读课文、提高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对朗读产生了兴趣,才能真正地读进去,才能有效地理解课文,才能达到会学之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等。如在教学话剧《雷雨》时,教师让学生首先揣摩周朴园的语气,并一起讨论。学生有的说嗓子要粗粗的,有的说要大声的喊,还有的说要读出成年人的质朴,有的还说要模仿出周朴园的神态。这样,在学生抓住周朴园资本家身份的特点之后,鼓励他们分角色朗读,让他们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与主人公对话和交流。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得才会真切深刻,读起来才会绘声绘色,情趣昂然。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实践活动,不但在熟读课文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朗读情感,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语感能力。
  
  三、启发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他们有感情的朗读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读的比较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通过语感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一句,老师问:“作者为什么用‘日日’而没用‘天天’”。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高声诵读,通过“日日”、“天天”的声调,学生悟出了用“日日”与作者的心境吻合,与作者的苦闷情绪息息相关,若用“天天”则缺少了这种感情基调。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在朗读中领悟、品味、吸收语言,从而使语感训练渗透于朗读训练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姬永辉,教师,现居河北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