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巧用历史地图有效进行阅读

作者:李建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轻视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连许多常识性的知识均不了解。这给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补救,历史地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它以它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古今地域、地名的变迁和区划的方位不至成为学生理解的“拦路虎”。
  1、介绍背景,把握矛盾。
  背景有营造气氛,烘托作品主题的作用,是理解文章内容必不可少的环节。历史地图能直观地将敌对双方的力量对比、战争形态以及发展趋势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可利用《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进行背景介绍。学生对“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及刘邦、项羽的矛盾的产生有个深刻的认识。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项羽部队在西进途中,经历了巨鹿之战等重大战役,而刘邦却避实就虚,几乎没遇到大的阻拦就首先攻进了咸阳。这就为学生理解两人之间的力量对比、从志同道合的战友变为争霸的对手提供了最直观认识。在教学《六国论》时,可向学生展示《辽、北宋与西夏形势图》,引导学生认识辽宋,宋与西夏之间的实力对比。进而理解北宋朝庭的岁币政策。当学生了解这些后,就会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用纳银输绢办法来换取和平,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2、弄清区划,促进了解。
  在文言文课文中,往往涉及古地名及地域区划。若教师不讲清楚这些地名的古今变迁及这些地域的区划方位,学生就会如坠五里云中,满头雾水。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它们之间的关系正像英国外交家说的一样:“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以利害关系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国策。而这个时期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教育意义很明显,所以涉及到这个时期史实的文章较多。这就需要在讲析这些文章时,出示必要的地图,让学生对主要诸侯国所处的位置,课文涉及到的诸侯国中哪国与哪国接壤弄清楚。那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容易得多。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时,可出示《春秋列国形势图》。让学生弄清秦、晋、郑之间的位置和吴、越所处的环境。就不难理解秦军不仅不攻打郑国,并且不惜与盟国晋国反戈相向以及吴越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世仇关系了。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过秦论》、《阿房宫赋》等涉及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关系的文章。教师可出示《战国形势图》,学生看到齐秦之间隔着魏国与赵国就很容易理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了。而看到韩赵魏三国都与秦国接壤,就知道三国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那么对《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的举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壁的问题及渑池会中赵与秦的关系容易解释了。对《过秦论》中,秦国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和合纵与连横的含义就不用教师喋喋不休地解释了。如果在上《过秦论》时,再展示一幅《秦朝疆域图》。那么学生对秦朝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以及“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观点理解会更深刻。
  《赤壁之战》涉及到三国鼎立形成过程的问题。而且在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地名:荆州、夏口、南郡、当阳、江表、中国、江夏、赤壁、华容道、江陵、襄阳等。学生若对这些地名及方位弄不清楚,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而这些地名有的已经不用,如“南郡”是东汉时的郡名;有的虽然还在使用,但所指区域有了变化,如“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曹操占领的地方;有的地名现在仍有争议,如“赤壁”有三种说法:一是武昌西赤矶山,二是赤壁市西北赤壁山,三是黄冈的赤矶。若在教学中使用《三国鼎立图》来阐释这些地名,再用一幅《赤壁战役图》中的曹操进军路线,曹操退军路线,刘备退军路线箭头将这些地名串接起来,并将之标明,课文内容就极容易理解了。
  在语文课文言文教学中引入历史地图,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历史地图的收集和整哩,加强这些方面的交流与研讨,相信对推动语文教学会大有裨益的。
  李建军,教师,现居贵州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