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网络时代的阅读教学

作者:龙平波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媒体,已日臻成熟。它的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其对于教育教学的优势也日益明显。在此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怎样与网络对接与融合,让语文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是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真正的阅读是学习参与者与文本、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新课标也要求我们将知识课堂向文化课堂转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创设人文性文化情境,也就是创设课堂的对话情境。对话是建立在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之上的。在现在的网络时代,我们可以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之中,利用网络技术创设阅读教学的对话情境。例如: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时,利用古典优雅的画面配上一曲安雯的如泣如诉的《月上西楼》,学生很快进入了凄美的意境之中,进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此时学生的表情会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内心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创设情境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是传统教学的讲授和朗读很难迅速达到的高度。
  网络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创造性平台。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我在教学《春》时,先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有关“春”的古诗句和春景的图画,并把图画和诗句配好互相欣赏进入课堂,课后再让学生把课文优美的句子也配在画面上,有条件的可以配上自己的朗读。这是学生非常乐意的,是学生主动接受、理解、表达的过程,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起我们直接要求学生背诵的效果好得多。这就是网络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好处。
  新课标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不少于260万字”的明确目标。同时,新课标一再强调: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以网络为代表的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自己选择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量。网络的迅速发展已经带来了阅读方式的重大变化。传统的书籍已被网络阅读慢慢取代。语文教师常常为书籍阅读的衰退而担心忧虑。然而,这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为,我们不能否认网络阅读容量大、内容新、节奏快的优点。基于此,我们语文教师为何不在指导为学生进行传统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网络阅读呢?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网络阅读的方法。如:如何选择需要的信息;如何搜索相关的主题;如何辨析有用的信息;如何编辑存储等。这些方法的掌握不亚于传统阅读中读书笔记、资料卡片、圈点勾画等方法的作用。我曾向学生推荐郑渊洁的皮皮鲁系列,当书店脱销时,我班一学生从网上下载了此系列向众人推荐,结果在全班掀起了郑渊洁阅读热潮。这其中,网络的作用真是功不可没。
  网络的发展不但带来了阅读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交往方式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为我们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积极组织、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种学习方式。例如,有一段时间,我们班有几个学生非常热衷于韩寒的小说,甚至于仿效其中过于偏激的言行。我想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韩寒的小说,于是我就设计了探究目标:韩寒的小说有哪些值得我们去看,又有何不足?接着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上网搜集有效信息,并把信息汇总、整理,归纳、分析,得出初步结论。然后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反思,辨析。最后,我还让学生基于自己探究的过程和成果,写作《走近韩寒》。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学生有种沉甸甸的收获感,这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带来的收获。这其中,网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见,丰富的网络资源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又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服务,让学生透过语文的窗口去发现更多精彩丰富的社会生活。
  龙平波,女,教师,现居湖南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