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中学外国文学课文阅读教学例谈

作者:吴思思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文化的一种载体,它能为学生打开许多视窗,看社会,看人生。语文的重要目的自然是要孩子们学好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但并不等于只能通过本土作家作品来学习。外国文学是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才是完整的。
  外国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比较晚的。清代末年和民国初期时还全是文言文。“五四”之后,外国文学作品才进入中学教材的。新中国成立后,外国作品进入中学教材的数量日益增多,而且风格各异。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多元文化成为当下人们的共同语境。这样以来,作为基础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特别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学生多元文化素养养成的关键环节。
  选好更应该教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重作品内涵的多意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解读文本意义。”感悟、感知能力成为培养的重点。
  外国文学是在异国的自然、宗教、历史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蕴涵了他民族的人文观念、理想、对生活的审视和追求;而中外作品中对于人的理解、人性的探索却有很多共同处。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表露出的情感、细节描写来把握作品内涵。
  比如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取的莫泊桑的《项链》,在旧版教材上还是给师生提供一个固定的主题: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的女人的人生悲剧。于是,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环境分析全部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玛蒂尔德完全是个罪有应得的妇人形象。学生们再也不会对小说进行更深层意义的发掘。而现行教材在课后给出了多种人物形象分析的参考观点,当然学生也不一定拘泥于上面那些观点。
  玛蒂尔德拥有上流社会女人所需的一切:美丽、丰韵、娇媚;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但她惟独没有高贵的出身。低微的家庭限制了她的机缘,使得她只能嫁给一个小书记,成为又一个低微家庭的平庸主妇。这开始的叙述就为主人公以下的行为奠定了基础。环境限制了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主人公的心理处于极度不平衡状态。她每天生活在幻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下,课文中有段精彩的细节描写:“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务的勃累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读到这里,不应是产生对主人公因虚荣心导致思想错位的嘲笑。这里不是蕴藏着人受环境限制并无力反抗的悲哀吗?
  风光无限的晚会上,玛蒂尔德像一朵迟开的玫瑰,绚丽夺目。她的心暂时得到了慰藉。只是这一个环节加剧了她的人生悲剧。项链的遗失引起了这两个小人物的极度惶恐。玛蒂尔德瘫软下来,她的先生则“好像老了五年”。他们做了一系列努力未果,善良诚实的本质让他们先凑齐了钱,买了挂崭新钻链还给了佛来思节夫人。
  小说接下来的那一部分在转折中使人物形象有了立体效果。文中说:“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与“英雄气概”对应的是十年时间里她所做的最底层贫民们要做的一切日常生活琐事。任贫穷改变了她的生活方式,岁月磨旧了她的容颜,只是偶尔还会回想起代表她人生颠峰的那场舞会。“英雄”与“贫民”本身就凸显了张力。这一个“英雄气概”,被命运开了玩笑的玛蒂尔德如何承受得起?
  短篇小说总是会有个出乎意料的结尾,给人无尽回味。对于佛来思节夫人没看出来自己当年归还的不是同一条项链,玛蒂尔德“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这“天真”二字不正是人在命运面前的状态吗?
  所以在感悟这篇作品时,我们可以发掘另外的内涵:小人物受环境限制,无力达到自己的理想。而一旦想改变,就要付出意想不到的巨大代价。
  这里仅举一例说明作品内涵的丰富性。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外国文学作品类型多样,有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演讲词等等,都可以按照文体特征去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技巧。
  吴思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