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作者:王岩秋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中心,发掘课文内涵等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抓阅读训练,促进语文教学呢?
  
  一、看图听读,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认识一篇新课文的起点。语文教学应熟练地从整体阅读开始。如今小学语文教材大都配有课文插图或课件,教学中再配以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让学生看图听读,做到看、听、想结合,使语言、文字、形象迅速呈现在眼前,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如教《桂林山水》一文,授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细看书中插图、并指出这就是有“甲天下”之誉的桂林山水,然后再板书课题。这样,一开始桂林山水美丽的景色的整体印象就自然而然地映入学生的脑海。接着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边看图边听读,音形结合,同时感受语言美和图画美,便很自然地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
  
  二、明确重点,加深感悟。阅读是将书面材料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已有的知识相结合,从而建构意义的过程。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实施这一“过程”,提高阅读效率,就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特点确定“读”的重点,然后围绕既定之“点”进行阅读训练。因为每篇课文内容都有主次之分、难易之别,阅读时平均用力难以收到最佳效果。一般来说,“读”的训练点要放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上。
  
  三、适时适量,把准时机。现代阅读教学研究表明,阅读有很强的时效性,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学习的阅读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好让学生“什么时候读”、“读多长时间”的问题。“读”的时间安排要尽量做到适时、适量。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课上“读”的时间以一节课的三分之二为宜。一般阅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初读感知阶段,即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全文内容;第二是精读感知阶段,这一阶段是阅读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读自悟课文的重点;第三是品读内化阶段。即在课末让学生熟读课文,加深理解和体验。除此之外,还应把读的训练向课外拓展延伸。
  
  四、以读导读,规范引领。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对教师的阅读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在“指导”上做文章,做到以读导读,以读促读。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要给学生“读”的方法,提出“读”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做好“读”的示范指导。教师的指导有范读、引读等多种形式,教师范读应在学生自读感悟和入情朗读课文之前,给学生起示范作用;有些课文可以通过教师引读表示时间、方位变化的关键词语或关联词语等引导学生读相关的内容,帮助他们理清文章脉络。
  
  五、变换方法,提高效率。众所周知,“读”的效果取决于“读”的方法。课堂上适当变换“读”的方法,做到形式多样化,方法科学化。如《蘑菇该奖给谁》一文,全文以对话形式叙述,情节生动,充满童趣。教学时,在学生分角色熟读课文后,配上与课文情境和角色相应的道具、服饰和布景,表演兔妈妈与两个孩子的三次对话。在表演中,学生有效地吸纳文中新鲜词汇和巧妙句式,接受典范语言的潜移默化,从而促进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相互转化,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潜移默化,读中升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实现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两个“才”字:第一个“才”字是说大火烧身的时间太长了,用来突出邱少云的意志坚强;第二个“才”字是说战斗时间很短,时间短的原因,是邱少云的精神鼓舞了战士们杀敌的勇气。为了让学生体会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痛苦,我启发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被火烧一下或被开水烫一下的感受,而邱少云在烈火中忍受了半个多小时,没发出一声呻吟,没挪动一寸地方,他是多么坚强,他的精神是多么伟大!此时,学生已从邱少云的外表体会深入到他的内心活动,并被邱少云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这样,一篇课文的讲授,就蕴含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王岩秋,教师,现居河南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