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高中学段怎样进行朗读教学

作者:郑巧红 姜颖琳




  新课标对朗读教学高度重视,但是,纵观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朗读教学,究其原因,大多是对朗读教学认识不足,教师没有注重开展行之有效的朗读的基本训练。探索新教法;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示范朗读;从实际出发,加强朗读指导;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激励。这样,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朗读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而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既展现了学生的人性美,陶冶了学生美好的情感,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能,有助于理解与感悟,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有助于师生互动交流;朗读可以展现学生的人性美,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朗读还有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认真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于加强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十分必要的。在解读过程中我们发现,新课标对朗读教学高度重视,在阶段目标的第四阶段的阅读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吟诵历来受到重视。但是,纵观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对朗读关注实在太少,往往忽视了朗读教学。究其原因,大多是对朗读教学认识不足,教师没有注重朗读的基本训练,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朗读训练。下面,我就新课标下加强朗读教学进行简略的探讨。
  
  一、认识朗读教学
  
  朗读是把书面上写的无声语言(文章、文学作品)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口头语言[1]。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彼此关联着,相互汲取营养,相互促进发展。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做了性质的变化,化声音为文字,改听觉为视觉。
  朗读的教学则表现在中、小学等各阶段的语文教学,依托语文教学来体现。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都说出了“读”的重要性。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说:“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原有一段距离——两个互不相连的神经系统——由声波作了桥梁。”这种语言的艺术,放入课堂,则体现为课堂朗读教学艺术。在每篇课文开讲之前,一个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感情纯正地给学生范读一遍,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了美的享受,那么,他的教学目的就差不多达到一半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有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2]
  我国古代传统的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古时孩童入学,虽未明义,先生已教他把《三字经》、《百家姓》读得滚瓜烂熟。等到年岁渐长,已将经传名文读得出口成诵。古人不仅对朗读的意义、作用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如汉代扬雄说:“大谛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还有大家所熟知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等;而且对于朗读的要求、方法、要领等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古代大教育家朱熹对朗读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通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些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的实践,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语言能力。可见,习得语言是“读”出来的,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现代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强调:“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它。”[3]
  
  二、朗读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在不少专家的努力下,一些学校重新重视朗读,甚至在小学阶段专门开设经典诵读课。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改革由“知识”向“能力”、“育才”向“育人”转变,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课堂,语文朗读录像带、录音带也充斥课堂教学,朗读录音带代替了教师的原声,学生变成了“听众”。所以朗读到了初中就逐渐弱化,高中呢,默读、分析代替了朗读。朗朗的读书声几乎听不到了。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读”似乎从此销声匿迹了。
  中学语文课堂由于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许多老师不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读课文,而只是强调说“课外自己熟读”。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为了应付高考,学生的作业负担已经很重了,课堂上只讲授其他的内容,对课文本身却只是简单一句“课外自己熟读”,岂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大部分语文课,教学的依然是时代背景,介绍作者,划分段落,总结段意,概括中心,写作特色,师生们埋头于琐屑枯燥的理性剖析。上课分析课文时,学生一问三不知,尤其是课文一遍也没读的同学,更是不知老师所云。我在教育实践中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比如上到《前方》(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摄影散文,文章之前有一幅照片,文章就是作者由这幅照片所联想到的一些思考。我就请学生观察图片,用简短的一句话加以描绘来导入课文的学习。结果,很多学生看不明白图片上是些什么场景,但其实,这些内容课文中都是有的。由此可以想见,许多学生没有读过课文。于此便可以想象,要求学生们“课外自己熟读”,是不切实际的。课堂上学生只扮演“听众”,自己并没有投入。所以学生的感觉是,语文课多上一节无所得,少上一节无所失。初、高中毕业了,语文学习了一大摞,学生却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顺,写不通。现代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中明确提出:“教师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他认为:课堂上不需要逐句讲解,应该让学生自己学。而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及阅历有限,对感性知识的接受强于理性知识,所以要增强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则是取得这一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新课标凸显朗读教学
  
  解读新课标发现,新课标给予了朗读教学的高度关注。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各部分中均对朗读教学作出了全新的表述,其中暗寓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实践方式。
  新课标认为,高中阶段朗读教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语文课程承担着继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使命,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理应充分发挥朗读的多种教学功能。例如:新课标提出“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等目标和建议。
  
  四、高中朗读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
  
  (一)探索新教法,重视朗读教学。
  当前,新课标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需要建构新的教学理念,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从教学方式看,提倡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师生共参与,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改进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还朗读于语文课堂;改变单一枯燥的朗读方式,提倡多样化。从朗读的课型看,有教读、析读、研读、品读、评读、听读,赛读、复读等等;从朗读不同要求看,有分角色朗读,表情朗读,低声朗读、高声朗读。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和学生的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方式。
  (二)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示范朗读。
  曾经看到一位教师的话:“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都不要读,你就是个坏教师;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都酷爱读,你就是个好教师;如果你班上的所有孩子都爱读,并且嗜读成癖,那你不仅是个好教师,而且还是一个好的教育者。”这也许不是真理,但至少也说明了语文教师肩上的责任以及在教读中的关键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