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张晓玲




  一、现状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课外阅读往往为学校、教师、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忽视。至于原因,可以一句话概括:由于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滞后,用应试教育的考核模式来考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课外阅读开展起来,明显的“成本大、周期长、效益不高”;不如抓抓教材,搞“短线投资”效果明显易见。其结果是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两大硬伤: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语言表达材料贫乏。
  1、无趣:“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笔者初接手的班级,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2、贫乏: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很多人患有“贫血症”,千人一面的作文形象,千篇一律的语言材料。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和“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二、实践篇
  
  笔者在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的活动时,坚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兴趣化的读书选择为前提,不强行把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爱好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但又不流于泛泛地指导。在实践中重点抓转变学生的阅读观,由低层次的爱好、消遣转变为高层次的冶情、博览,由单纯的兴趣需要到多方面的知识需要,由盲目地涉猎泛读到目标明确地选择精读,在课外阅读的阅读目的和实际作用上多加指点。
  (一)制定明确的阅读目标
  根据中学生客观情况,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时间因素、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等因素,制定以下阅读目标和阅读范围:第一、为提高欣赏水平、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健康向上的阅读观,读优秀的、精美的文学名著(缩写本或提要),文情并茂的散文集、诗集及名人思想论文集等;第二、围绕中考扩充有用知识面,如读一些介绍语文知识的书、有关阅读辅导的书;读一些古代文化典籍、文言文读本等;第三、围绕中考加强写作思维能力,读一些哲理故事、名人逸事、优秀作文等;第四、为增加学语文的兴趣,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适量读一些有生活情趣的书、幽默小品文等;第五、为课余时间的消遣、娱乐,如科幻小说,武侠小说。
  (二)推荐阅读书目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要掌握好推荐书目的原则。一要文质兼美,特别偏重古今中外名著;二、要针对学生自我发现的心理特征;三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四要注重小故事大哲理,短篇幅大思想,不一定是大部头的著作或长篇大论;五要突出时代性,选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书来读。可根据阅读目标和要求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三)掌握好阅读时间
  根据中学生学习时间紧,阅读时间少的实际情况,我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时间分配原则,保证学生在学校期间,每天能有一小时的阅读时间。规定每天早自习是晨读时间,下午的第三节课后的课间整理时间除完成各科作业外,为课外阅读时间,学生们可以自由阅读。休息日,每个同学在家必须保证有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闻。平常要见缝插针,抓住点滴时间进行阅读,既不影响正常的学习,也调节了大脑、丰富了课外生活。
  (四)制订好阅读计划
  我们在指导阅读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都制订一个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计划包括:
  阅读的目的——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或这篇文章,读书目的是否明确;
  阅读的范围——你选择什么样的书或文章读,是不是选得最好的书或文章来读;
  阅读的数量——你准备在有限时间内读几本或几篇文章,是不是合适的量;
  阅读的时间——你打算利用什么时间,用多长时间读这本书或这篇文章,是否最高效率;
  阅读的地点——你是在家读书还是在学校读书,是不是最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的方式——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读书,是不是最适合作的读书方式;
  阅读的效果——你经过了一段的阅读时间,读一些书;你认自己有什么收获,有了哪些提高,读书的心得体会是否及时写了下来。
  实践证明,这样做,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读书观,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收到了最佳的读书效果。
  (五)采用多种阅读方式
  开展课外阅读,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十分重要;直接影响阅读质量的高低和阅读效果的好坏,一般原则该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总之哪种方式效果好就用哪一种。可以自由阅读,也可以组织阅读;可以集中阅读,也可以分散阅读;可以到阅览室阅读;也可以在家阅读;可以单纯阅读,也可以读写结合,还可以读抄结合。根据我们学校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笔者让学生采用集中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读写结合的方式。即每周语文早自习在教室集中阅读,语文课间整理时间和周日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同时布置写作任务,阅读完成了作文也写出来了。这样做便于检查、落实阅读要求的效果,又做到了读写结合。
  (六)交流阅读经验
  每周检查一次学生阅读计划的实施情况,组织一次课外阅读心得、体会的交流、座谈,并从中了解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随时得到反馈的信息,以便给予及时的指导,达到最优化的阅读效果。
  
  三、思考篇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得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的效果,从几年的实践体会来看,以下五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
  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语文教学的“叛徒”——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有了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
  第二,积累是首要任务。
  实现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
  一是量要多,曾有学者将语文教学的问题归纳为“三少一多”,其中一少就是阅读量少;二是范围要广,阅读视野要开阔。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三是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
  第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阅读要体现自主性。
  强调阅读过程的个体体验:靠自己看书,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让学生自己看书,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自己升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越学越要学。
  第四,阅读的读物和方式要多样化,切忌单一。
  课外阅读的读物应允许在统一中求个性,阅读的方式要在稳定中有变化。让名著经典与杂志时文并存,读写抄评与听说论辩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多样中获得丰富,在丰富中拥有厚实,在厚实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第五,提高品位,突出人文性。
  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界数十年高举语文的工具性,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应当掀起以突出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浪潮。课外阅读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的报刊杂志书籍,尤其要诱导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对话,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起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倘若通过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
  张晓玲,教师,现居湖北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