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阅读教学是培养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作者:王喜玲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么应如何进行积累?华罗庚说“天才在于勤奋,读书在于积累”,可见阅读学习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也是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因为阅读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技校语文教材在课程上设置了很大数量的阅读课,但很多老师对待这部分内容时总是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读的态度,这是不妥的,我们应重视阅读课。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进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创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阅读课更能体现这一特点,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有精神收获、获得审美体验、还能发展思维、认识世界、提高语文的素养、能收到一举几得之效,因此,教师要对阅读教学予以高度的重视。但重视并不是把它等同于讲读课,由老师包场讲解最后给出一个标准结论。俗话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对于阅读课教师既不能不管不问也不能全场包干,正确做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是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教育的主战场,树立明确的训练目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边读边思,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并由老师给予必要提示和指点,并围绕文章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形成语文素质。要做到这些,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学习目标,创设自学情境。
  
  技校的语文不是为考学服务,它重在语文素质和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它所选得每一篇课文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学习每一篇阅读课文前,教师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运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并把它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那么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进行达标阅读。如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教师要明确这样一个目标:感悟生命、感受母爱。并根据目标和教材设计了一些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思性,可辩性,可学性,可考性,并且是全文的精要处。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形成阅读期待,通过同学们阅读得出答案,然后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学习的目标与方法。又如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时,我们可确定这样一个目标:热爱自然、珍惜生命。通过阅读学生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西藏高原为什么能生长红柳?”“这荒原唯一的绿色为什么消失?”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设疑答疑,交叉吸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能够从“红柳”的毁灭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精神,达到学习目的。
  
  二、做好课前预习,构建学习氛围。
  
  语文阅读的认识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语文阅读的感知认识阶段,即首先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大致明白文章的基本内容。所以课前预习是语文阅读的首要环节。明代曾有人提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一遍,方与讲解。”叶圣陶先生也指出“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可见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阅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课前预习呢?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读,划,注,查,疑义,联比,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划出重点字,词,句,段,深入分析理解,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质疑,并按学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在学生预习中学生发现的问题就能营造出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我看见了大海》一文,学生预习过以后就会提出“为什么文章结尾说看见了大海?其真正意义是什么?”,“继父弥留之际为什么要承认撒了谎?”“继父为何答应带‘我’去看海?海在这里有什么作用?”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顺利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三、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情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更要注重读。书,不读,不能体其味;不读,不能领悟语言之美;不读,不能得其旨;不读,不能使其善读。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的讲解就能强加给学生的。上海青浦教改经验认为:只有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激起全部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创造意识的时候,这种学习才会有效。所以要感悟文章,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只有真正把身心投入课文,从朗读的语气,声调,表情中去体味情感,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如《在诺贝尔奖受奖仪式上的演说》一文,初读课文,可能会不明白,不理解,只有经过再次朗读,我们才能够理解爱因斯坦关于人生意义的见解,才能受到强烈的震动,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生活理想是那么高洁,那么充满人类理性的光辉,反复朗读,我们又会深深思索:我们为什么而生活?又该如何生活?又如在学习散文诗《门槛》时,只有反复进行诵读,一遍又一遍的细细品味语言,才可能真正明白“门槛”的象征意义,进而体会出文中的艺术形象。
  
  四、鼓励学生多思,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荀子曰:“学而不思则罔。”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因此阅读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读,还要让学生思,思必先有疑。古人曰:“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探讨,自主解决,这样可以积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培养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根据阅读课型的特点,授以科学的自学方法,配以教师得当的指挥,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规律,积累自学经验,打好自学基础,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理想效果,形成学生的语文素质。
  王喜玲,河南濮阳技工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