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让语文课成为挥洒激情的课堂

作者:丛慧芳




  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教学是一门激情的艺术。心理学家认为:激情是一种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它能产生一种巨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飞扬着激情。那么,如何营造“激情课堂”的氛围,使之成为教师尽显真爱的舞台呢?
  
  一、真爱是教师涵养激情的源泉
  
  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敬业才能乐业。我们要热爱学生,全身心地爱他们。于漪老师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有了真诚的爱,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只有这种无私的真诚的爱,才能使我们产生教学的激情。
  
  二、投入是教师蓄积激情的土壤
  
  语文教学需要激情首先要求教师投入到文本中去,只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充满激情,才会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情感。我在执教公开课《台阶》时,仔细研读课文,把文章中蕴含的感情挖掘得淋漓尽致。分析课文时,我从揣摩词语、品味语言入手,对文本深挖细掘引领着学生们走向作者的情感世界。我把对文本的激情解读外化为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定的情感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富有激情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让学生沉迷于我所营造的那种情感氛围之中,久久地回味、思索。
  
  三、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激情燃烧
  
  教师的全部激情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为了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教师的“激”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用生动的教学内容培养兴趣。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从教材到生活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而我们教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枯燥乏味之感,学生不喜欢语文教材上的内容。我在每堂课都适当的因文而异的加一些新鲜的内容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譬如讲到邹忌的说话艺术时我提到了学生在网络“贴吧”里对老师、父母、学校的尖锐指责,让学生明白即使提意见也需要艺术。“激”情还需要教学语言的丰富。语文学习中教师词汇丰富,出口成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深厚的文学素养,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
  2.用创新的教法激发情感。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上《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我设计了一个题目: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为美丽的桃花源设计一段解说词,在这样的教法下,学生对语文课有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深感头痛的是诗歌教学,对于“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情感与意象的理解,我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握作者的激情,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根据文章的描述引起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景象的想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深深感染。我在讲《天净沙·秋思》这一课时,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的语句,伴着《思乡曲》的悠扬音乐,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用语言描述自己头脑中的作者的所做所思,学生的回答相当踊跃。我乘胜追击让学生用一组带有北国风光的意象写出我们对故乡的热爱,学生热情高涨,很快写出了精彩的片段,不但语言优美,而且表现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从激情的角度运用想像,特别讲究把想像的着眼点放在课文的动情点上,情感自会油然而生。
  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和兴趣,对学生能否学好语文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拥有了激情这把金钥匙,那么开启语文的大门就指日可待了。
  丛慧芳,教师,现居山东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