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初中语文个性化教育初探

作者:黄 祚




  语文个性化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融人文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元一体的培养学生的活动。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粘合性。因此,初中语文个性化教育绝不容忽视,无论是对优良教育传统的承传,亦或是对现行教育和现实教育的深层思考,初中语文个性化教育应成为所有语文教师长抓不懈的教育教学主课题。
  
  一、兴趣的激发
  
  孔子曾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细细解读这句话,无疑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兴趣激发的三元模式:知——好——乐
  慢慢把玩如上模式,我们不难看出:“乐”这一至高的境界正昭示着——个性化的教育是最大限度最高极致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个体和群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间断的冲动性,从而让兴趣真正地成为最好的老师,又根据语文个性化教育开放性与粘合性的特点,学习兴趣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动力功能
  学习个体和群体的兴趣能否激发,与这一功能息息相关。兴趣如同整装待发的火箭,动力功能如同内燃助推器。因此,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其固有的动力功能。记得我在给学生讲评《杨修之死》一文时,在背景介绍过程中,我把孔融、张衡、杨修串在一起作介绍,并在黑板上用力写下了“三大狂士”一词,并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注意:哪些方面体现了其“狂”的性格特征。紧接着,我又设置了这样一个疑问:杨修的“狂”是在与谁的矛盾冲突中显现出来的?全班学生抢着回答“曹操”。此时,学生的激情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得以激发,这使得该堂课已经处在了相当关键的“非常时刻”。因为这种激情的产生已把学生带入了动力状态中,他们正如刚刚鼓起的风帆,于是,我把设置好的疑问摆出来:(1)杨修这一“狂士”为何会被曹操所杀?(2)杨修被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次要原因有哪些?……此时,学生回答的声浪更加高涨,一堂古文课,在激情满怀中轻松结束,这不是动力功能又是什么呢?
  (二)组织功能
  兴趣的激发还能使学生个体和群体有机地组织自己的学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深层的教育理念运用得好与坏,关键是我们如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有机地组织自己的学习;近年来提出的“教学生会学”这一理念,同样从高层次的角度强化了组织功能的重要性;何况现行新课标已把过去较为单一的组织模式多渠道全方位地拓展和延伸,结合各区现实教育的各种资源整合,这一功能对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
  (三)创造功能和强化功能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因为在初中语文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在激发学生兴趣时,还得注意学生的创造功能和强化功能。我在给学生讲解《七根火柴》这篇小说时设置了这样一个疑问:火柴象征了什么?学生中有回答象征无名战士革命信念的,有回答象征中国革命的,更有的回答象征革命火种的,当我对他们的回答作出肯定后,他们的喜悦即刻溢于言表。我接着摆出了文中句子:“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并要求学生用悲壮的语调高声朗读,此时,多数学生举起了自己的手。这种无形的创造功能和强化功能便不期然地粘合在一起了。
  
  二、语感培养
  
  语感就是直接而迅速地领会并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语文学科独特的体现。叶圣陶先生说过“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这一语文教学理念把语感置于我们语文学科训练的首位,把语感培养上升到了初中语文个性化教育的高峰。作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培养过程是深层意义上的内化过程,是精确理解语言和巧用语言的关键。那么,我们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感呢?
  (一)多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我们自主合作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方面,多读能使学生捕捉住作者情感;另外,多读还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领会文本要旨。例如:七年级语文第二册中编选了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一词,在教学时,我们可让学生反复朗诵“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样,学生会有机地结合背景感悟到这首词再现的是愈理愈乱的离愁别绪,从而与被囚词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多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看山不是山”,别说是学生,就我们作为人师的,要臻至这样的境界实非易事,不过,体会言内言外之意的多看,对我们的学生还是能办到的,或看文章的材料安排,或看文章主旨,或看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多看,这样,语感便可进一步得到培养。
  (三)多写:这是培养语感的实践活动之一。这一活动的开展,形式可谓多样,有的以日记来推进,有的以周记来提升,有的从结构入手,有的从句段剖开。但是,学生(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总是难以找到有效的途径,能找到有效途径的学生又因词句积淀的疲乏而失却写作重心。不过,现行七年级语文实验教科书的安排,给我们展现了一大亮色。就是“语文实践活动”这一块的分单元安排,这无疑给我们作了明确提示:多写要在生动有趣的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展开。此外,我们可指导学习个体和群体进行有效性的制作小卡片,小卡片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是一气呵成的排比句式或精辟的比喻句式。概言之,我们无论从哪方面入手,都应做到阶段性的和综合性的合作学习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三、塑人文精神
  
  在初中语文教材(新版)的“说明”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次修订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文段中虽没提及人文精神,但在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篇什中,基本上都贯穿着人文精神这条红线,特别是二0OO年刚修改编订的新教材,这条红线更趋明朗化。就其中诗词部分而言,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宏志与抱负;有孟浩然归村人影的平沙远渡;有辛弃疾的豪放与悲壮;有杜甫的沉郁顿挫;有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前的清新隽永等。而对这些,我们如何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在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培养中,展现文章的人性之美。人性之美是构成文章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篇目的讲解,如果离开人性之美去强化四大能力,那么,这跟我国一九八五年从香港引进的标准化考试无疑是殊途同归,况且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现实的思考和审视,这么多年来的考试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弊端,不正在一步步地扼杀学习个体和群体的个性吗?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设想,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了语言美、情调美、节奏美、音韵美、结构美、形象美的鉴赏和评价,有的只是选择和判断,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究竟是受益还是受害,更何况,如上“六美”的鉴赏与评价,是构建人文精神的脊梁。因而,在我们的初中语文个性化教育中,必须始终不移科学有效地穿插人性美。
  (二)生活情趣是初中语文个性化教育不可忽视的环节。“说明”中讲得清清楚楚,要“联系生活”。因而,生活是我们获取大量生命信息的宝库,是我们捕捉人生情趣的动力源泉。何况,教材中所选的文学作品,没有哪篇不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塑造人文精神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现实生活情趣的感悟。更何况,生活在作品中再现的是人的情感意志,学生与老师都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忽视人文性的生活情趣,那么师生间就难有心灵的撞击,难有信息的交流,难有情感的沟通,更难有与课文情景的融汇。
  (三)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构建初中语文个性化教育平台。随着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与推进,随着创新教育理念的健步走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与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要升至科学意义上的个性化,必须在整个学习活动和教学互动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型学习模式。因为,这一模式对我们的学习或教学,特别是人文性极强的语文教学,有着更为深远的现实意义。鉴此,必须把这一平台的构建放在初中语文个性化教育的重要位置。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个性化教育所涉之面极广,可探之路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
  黄祚,教师,现居贵州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