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语文课堂应成为师生共唱的天堂

作者:侯西法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独自演说的过程,而新课程的理念使我们明白: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实际教学中,却不是这样,大部分教师仍然一如既往的占据着课堂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时间,学生连“配角”也当不上。问起原因他们总是说:“担心学生不会”、“害怕学生说错”、“学生分析能力太差”云云。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充当先锋、担当主角的潜在能力,教师不应压制这种能力,而应放开手脚,开掘这种潜能,让学生尽量展示自己,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那么,课堂教学究竟是以学生为主,还是以老师为主?笔者以为,要使课堂真正的充满生机,富有成效,既不能完全倾向学生,也不能完全依靠老师,唯有师生共“唱”。如果课堂是一只船,那么教师就是船体,学生就是船上的货物;如果课堂是一架天平,那么教师就是砝码,学生就是被称的物体;如果课堂是一只皮球,教师就是球外的气体,学生就是球内的气体;如果课堂是一个不倒翁,那么教师就是不倒翁的身体,学生就是不倒翁的芯……只有师生配合的默契,达到了自然中的平衡,两者才能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课堂效果就一定会达到最佳。
  如何才能做到师生的默契配合呢?
  首先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课堂上师生能不能共“唱”的关键。我们知道,当没有老师在的时候,学生们举止言谈是那么的自然有趣,但和老师在一起时表现的却是那么的拘束。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构建不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谈不上充满趣味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了。因此,教师要以“大学生”的身份走到学生中去,或谈心、或游戏、或唱歌……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心灵间自然沟通。当学生真正认同你这个“大学生”,并很想自然地和你接近时,教师这个主导和学生这一主题就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而这两者的交融正是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其次,要逐步实现师生互融、师生间的互相了解,使“师——生”的关系,变成和蔼可亲的朋友关系、同学关系。有了这一基础,再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使师生间在课堂上逐步适应,最终实现课堂上的师生共“唱”。
  
  一、把语文课堂变成讨论会,辩论赛。
  
  学生自学中遇到或教师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且在独立思考下判断不准或无法解决时,教师让学生来讨论,这样,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同学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问题在热烈的气氛中就迎刃而解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非得讨论,有些老师认为新课改下的课堂一定要讨论,所以只要有点问题就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确实能烘托一下气氛,但学生不一定真心思考。讨论要精心设计,要能围绕中心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要有实质性的交流,体现学生间的真正互动,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对于讨论要能经常性开展并能巧妙的引导,而辩论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辩论的题目,一定要选学生们感兴趣的、热点的,最好和课本有联系的,这样不但学习了课本中的知识,更达到了对课本知识很好的延深。教师的参与,学生辩论的热情就会异常高涨,思维会异常活泼,辩论的内容也会异常的精彩,当大家都溶入到唇枪舌战的对抗中时,那阵势绝不亚于“巴黎和会”。
  
  二、把课文当剧本,师生经常“同台共演”。
  
  学生,学生,赛过猴精。但现在的学生一点也不机灵,新课改的春风,犹如一只兴奋剂,使学生重新回到了自由活泼的学习中。课堂上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学生门个个如脱笼之鹄。表演很有挑战性,也很有吸引力,学生们十分喜爱。而且,适时的表演能有效的调节和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内化。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摹仿力和创造力。特别是教师的亲自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语文版,八年级上),对“范进中举发疯”这一片段,学生们提议想在课堂上表演。看着学生们兴趣十足的样子,我也兴奋不已,当即表示赞成。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进行了全面的安排,由我扮演报录入,其他同学分别扮演范进、老太太、范妻、胡屠户等。表演开始了:“报录者”进门报喜后,把喜报挂在“堂前”,“范进”先是在远处,然后快步向前,又往后退了几步,又走上前,贴近了看,然后用手上下左右的摸,转过身看了看,笑了一声说到:“噫!好了!我中了!”往后一退,跌倒了……只见那“胡屠户”,腆着个肚子,战战惊惊地凶神似的走到范进跟前,举起手说道:“畜——生,你——你——中——中什么了你!”啪啪啪三巴掌……同学们表演得如此投入,如此传神,如此恰到好处,特别是“胡屠户”连打“范进”三巴掌的创意,更使我意想不到。大家表演的太好了,仿佛感到我自己以远远落后于同学们。
  
  三、老师当“学生”,学生当“老师”。
  
  在课堂上,我站在讲台的时间很少,大多都是在教室里来回走动,这样很容易接近学生,消除学生心目中教师高高在上的习惯认识。时常让同学们走上讲台当“老师”。用他们的认识、理解、感受来分析语文,让他们来主持活动,处理班级事物。这样一来,大家的投入很积极,课下都是认真的准备,千方百计的搜寻资料,设计活动。讲台上,个个表现的是那么的洒脱自然,内容准备的是那么的充分,特别是大家争先恐后上台的欲望,令我兴奋,使我欣慰。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同学门的临场害怕感没有了,组织能力增强了,表达能力提高了,想象力丰富了,以往的死气沉沉,没精打采的样子消失了,看到的只有满面笑容、激情四射、奋发向上……
  
  四、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课堂评价。
  
  师生共“唱”的实现,还得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课堂评价中来。这样的课堂教学,师生才能和谐的配合。作为教师,尽管知识多,经验多,但其设计的教学思路不一定适合学生,不一定能取得预料中的效果。假若有了学生的参与,加入学生们的一些想法,迎合了学生们的“口味”,那才能真正的达到左右逢源,水到渠成之妙。同时,教学效果如何,不能只是老师让学生做一份题,或挑学生背点东西等之类的。新课改的试卷上经常见到这样的话:“考后你认为自己没有发挥好,可请老师重新命题,进行再次考试。”这实际上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评价权利的尊重。在考试中出现失误的学生,我就和他们共同讨论,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然后在他们的建议下,重新命题,重新考试。每一节课上的情况,我总会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道探讨其得失,给学生们不同方面指点,学生创新的灵感层出不穷。对于学生上台讲课,我给他们评价,然后让同学们也评价,通过大家的共同评论,每一位讲课者都有收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我和学生们的和睦相处,在新课改的东风下,我达到了教学上和学生们的完美配合。新课程呼唤新教育,新教育不单要思想新、教法新,课堂新,更重要的是师生关系的新。只要教育者能放下架子,走下台子,蹲下身子,亲近学生,融入学生,向学生真诚地敞开自己的胸怀,进行心贴心的沟通,我们的教育才能生机勃勃!
  侯西法,教师,现居河南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