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以修辞学为视角上好《雷雨》

作者:朱国娟 范兴信




  一、引言
  
  修辞一般指在特定语言环境下选择、组合语言形式、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言语活动,是具体运用调音、遣词、择句、设格、组织话语的各种修辞手段的活动。修辞学就是专门研究修辞现象的科学。修辞学知识是指修辞学这一领域里的知识。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手法,即修辞格,是从大量的自觉或不自觉的修辞手段或使用语言技巧概括并提炼出来的被人们承认或使用,又自然显现出来的比较固定的语言修辞格式,即语言语调的修辞手法,属于积极修辞。
  修辞学本身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如语体类型,表达效果,修辞目的,辞章结构等等,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关注其中一点,即明确教什么或用什么教,而后明确怎么去教。修辞学方面的知识能够拓展教师的视野,下面将以研析《雷雨》为例,为教师如何确定口语语体文本教学内容提供一些参考。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立的。钟启泉先生把教学过程中的文本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对于现成文献形式的文本,能够形成教学的媒介过程与习得过程基础的文本,诸如教科书文本,资料文本,学生所生产的报告文本,练习文本,同种媒体结合的文本;另一种是在教学沟通过程中所生产的种种文本,诸如板书、教授、对话、讨论、笔记、摘要乃至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激励和发出的指令。这两种文本的结合生成了教学内容。钟先生认为第一种文本侧重于预设性,第二种文本倾向于生成性。教学内容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二、以交际对象把握人物性格
  
  《雷雨》作为中国戏剧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根据言语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交际对象预设教学内容。《雷雨》故事以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为大背景,课文节选其中的第二幕。本文开篇的对话,交际对象是周朴园与四凤的妈。谈话涉及的对象是繁漪和鲁侍萍。课文中第一句是周朴园说“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周朴园把眼前的交际者定为下人,因为他把谈话所涉及的对象称之为“太太”。如果周朴园交际的对象是周萍或是周冲的话,他会说:“这是你们母亲找出来的雨衣么?”“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这是周朴园指令性的话语,他认为眼前的这个人应该是众多下人中的一个。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周朴园对繁漪的不满和指责,但在下人面前又不能表现得太明显,所以周朴园的话说得恰如其分。因为他意识到交际对象的身份是底下人。周朴园看到鲁侍萍站着不走,有点生气,“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因为他不容许有任何不服从他命令的人,而当他得知眼前这个人是自己下人的母亲时,态度稍稍好转,“那你走错屋子了”,语气比先前有所缓和。当道破天机之后,周朴园得知眼前人竟是梅侍萍,交际对象转变为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有着极其复杂情感的一个人的时候,周朴园下意识地非常严厉地说道:“你来干什么?”话语中带有斥责,有恐惧,有惊愕。面对同一交际对象,只因交际对象身份的转变,引起了交际者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命令式到淡漠到惊愕。
  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时,可抓住交际对象身份的转换引发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变化为切入点来探究周朴园的性格特点。问题可设计为:周朴园面对不同交际对象身份,语言发生了怎么的转变?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请推测周朴园的心理变化。“交际对象”这一切入点是预设的成分,但它是动态生成过程的起点,又为动态生成设置了特定的程序,即按“交际对象”规定的方向进行探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预设是教师原有知识体系的外显。职前所受的修辞学知识是教师预设和生成的基础。在教学创生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交际对象”这一要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得以深化,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三、以语言风格体察人物内心
  
  语体是适应不同的交际领域、目的、对象和方式需要,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言语特点体系,是运用词汇、语法、辞格、语音手段以及话语组织等语言材料,表达手段所形成的诸特点的综合体。语体风格是各种语体的言语特点综合呈现的言语格调。语体风格中最重要的两大类是口头语体风格和书卷语体风格。《雷雨》就属于口头语体风格。教师可根据口头语体风格的基调、特点来分析《雷雨》的语言特色。以下三种切入点可作为参考:切入点一:多变的语音;切入点二:简短灵活的句式;切入点三:即时多变的话语。
  切入点一:多变的语音。《雷雨》(节选)开头到“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这一部分中,“嗯”字出现了7次,“哦”字出现了16次,“哦”单独成句是有10次。“嗯、哦”高频率的单独成句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鲁侍萍语气词单独成句的例子有:
  周朴园:“那你走错屋子了。”鲁侍萍:“哦。……老爷没别的事了?”
  周朴园:“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哦。”
  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鲁侍萍:“哦。”
  鲁侍萍以“哦”字作答,单独成句的共有三处,皆以句号结果。对于侍萍投河这样一件大事,在鲁侍萍踏进周家大门的那一刻起,应是时时浮现在心头,为了压抑自己的情感,不至于失态,她尽量掩饰自己激动的心境,尽量使自己的话语中不透露出任何感情色彩,故而都以句号结尾。这几个句号的背后,是鲁侍萍内心痛苦的挣扎,她又想让周朴园知道自己的身份,又怕周朴园知道自己的身份。
  周朴园语气单独成句的部分有:
  鲁侍萍:“不敢说。”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周朴园:“(苦痛)哦!”
  鲁侍萍:“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嗯,就在此地。”周朴园:“哦!”
  “哦”字后带祈使语气又有疑问语气。当鲁侍萍表示“不敢说”时,周朴园只是象征性地说了个“哦”字,只表示一般的停顿。当鲁侍萍提到认识一个梅姓的姑娘时,周朴园有些惊奇,又急切想知道两者会不会是同一个人,故而“哦”字后带“?”。但当周朴园尘封的回忆被鲁侍萍开启时,他的内心既有微微的苦痛又有微微的羞愧。“哦!”字用来掩饰内心的震动。鲁侍萍关于孩子的叙述使周朴园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内心又有怕自己的丑恶面目被揭开的恐惧,所以他汗涔涔地说了个“哦”。当听到侍萍就在此地,周朴园掩饰不住内心的慌乱与惊讶,“哦”急促而慌乱。
  语气,语调,语速,语气词都可帮助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内心情绪的波动。如对“哦,嗯,呢,么”等语气词的分析,对“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的辨别都可作为教学内容的“用件”材料。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特别关注“哦”字在特定话语情境中的语气、语调、语速。可比较周朴园台词中单独成句的“哦”字后标点变化,体会“哦”字背后的人物心境的变化,从而分析周朴园的性格。有了修辞学知识的积淀,教学就不光停留于统领的诵读感悟,而能够抓住感悟的具体的切入点。
  切入点二:简洁灵活的句式。人物对话中,交际双方都有一定的前提和背景知识,因此指称相当简洁,省略了很多不必要的成分。比如“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这几句中,交际的参与者心知肚明,就不必指明鲁大海,就是那个矿场上闹得最凶的工人,鼓动矿工罢工的人。“什么?”“鲁大海?”两个疑问句后又转变为“他!”一个感叹句,接着“我的儿子?”又是一个疑问句。两次句式的转化,是一个心理转承的过程。周朴园对“鲁大海”这个名字,早有耳闻,却怎么也不会和自己联系在一起,现在居然证实是自己的儿子,他思索着鲁大海怎么会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自己的亲生儿子居然反对自己的父亲?!惊讶之余一时难以接受。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类似的句式如“哦,!(低声)是你?”,选择表达意思相同,但句型不同的假想句子,如“什么,鲁大海他是我儿子?”“你是侍萍?”体味这些句式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对理解人物性格有何帮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