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探究式学习课堂模式的本质与原则

作者:朱小灵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基础学科,作为母语学科学生自受胎起就与语文打交道,应当说能很好的掌握这一学科的知识。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语文课每学期只学二三十篇文章。有的学校还将自读课文删去,加上教科书选材的局恨性,造成一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十二年光阴只看见700多篇文章,学生习作只不过每学期6—8篇文章,而语文作为工具性,作为母语,应当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阅读量和写作量不及一个人平时一个月的阅读量和半年的写作量,当然,所获信息偏少。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快速化的需求。究其根源还是与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关。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只是服务于学生应付考试,语文课文精讲精练,微观分析文章结构及个别字句的理解,忽视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课外阅读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显然有些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往往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出现一种“杰克现象”。即使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一位叫做卡罗尔的阅读者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作文教学则机械注重篇章结构分析,造成大学生写不好申请书、求职信的现象。以及诸多学生周记比作文要好的尴尬局面。
  而语文课程标准中阐述语文学科的性质时,“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和大语文教学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而可以说,语文学科最具有开放性的探究性学习课堂模式成为可能也势在必行。
  语文探究式课堂模式的本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从教学的活动层面上看,探究式学习课堂模式是一种以“探究”为手段的创造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探究”和“创新”及学生自主的成份。这种课堂模式传统的传授接受的学习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采取各种方式在感性感知材料的基础上,探究问题,强调学生在学生活动中的主体性行为。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积极的获取资料和信息。
  2.从教学的内容层面上看,探究式学习课堂模式总以探究性的学习原理和方式为内容的课程。
  这种课堂模式重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重视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研究性学生的模式,目前无论从课程上还是实践上来看,它都是不成熟的,我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模式是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所问题新知识,学生而对的是不确立的未知世界。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问题性原则。问题性原则指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自然、社会生活或教科书中选择问题或课题,围绕问题寻找资料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3.开放性原则。即指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问题内容,活动方向的不确立性和无限性。
  4.创造性原则。以研究为手段,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模式改革的一个重大变革,它使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语文不仅仅是工具,它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朱小灵,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