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刍议

作者:李红普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先生早年所作的唐宋词系列讲座的录音整理稿。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现定居加拿大温哥华。叶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诗词方面颇有建树,深受学界好评。其《唐宋词十七讲》析词几近化境,颇具大家风范,令人叹为观止。
  
  一、高屋建瓴,一以贯之。
  
  作者在自序中说:“对此一册讲稿感到未尽满意,……都是匆促之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面对不同的听众,而且是经过不同的人整理而成的。因此,无论在文字方面或内容方面遂都不免有一种不甚浑融的感觉。”虽然本书仅是多场讲座的串连,作者没有刻意深思脉络结构,但仍能使我们对唐宋词的发展历程和名家经典之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唐宋词跨度较大,历时数百年,词作卷帙浩繁,灿若星辰。在数月之内,从汗牛充栋的词作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讲析,可谓困难至极。但叶先生独具慧眼,仅以温庭筠、苏轼等十五人为例,就勾勒出词从唐到宋的演进发展过程。同时,叶先生在介绍每一位作家时,特别注意其风格特色在纵向与横向之间的影响与关系,如苏词对辛弃疾、辛词对史达祖的影响;周邦彦对姜夔、吴文英等人的影响。本书对唐朝宋词发展脉络及作家间相互关系的讲析,如金线穿珍珠,相属连缀,浑然天成。
  
  二、理论阐释,深入浅出。
  
  叶嘉莹先生在第二讲温庭筠(下)中谈到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时说:“我现在所尝试的,是要把中国的比较抽象的概念的理论,借用一些西方的方法和名词,对它加以一种比较科学的逻辑化的解释。”这可以说是叶先生用西方的理论方法阐释中国传统文学的努力的明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往往偏重整体,具有多义模糊性;而西方的文艺理论注重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具有实证主义倾向,便于对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探寻与把握。叶先生在本书中就大量借鉴了西方的一些理论成果,屡次提及语言学二轴说、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理论,并能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词作分析上去,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比如她在赏析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时就运用了符号学理论。在谈到“懒起画娥眉”中“娥眉”为何能唤起联想时说:“那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已成为一个语码(CODE),就是它已变成一种符号。”如此一说,就使我们明白了“娥眉”这一意象引发人物形象心理情绪联想的内在原因。作者没有就理论而理论,而是借助西方一些先进的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之精义作出更好的论说,并以世界文化历史大坐标为背景,对我国古典文学的意义价值作出反思与评价。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度呢?作者明确指出:“不是说我们学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就把性心理套在所有的中国文学上,那是不可以的。我们可以用他们的方法来分析,但是,一定要合乎我们自己原有的传统。我们不能把它错误地加以解释。”洋为中用,化而用之,我想可能是叶先生运用西方文艺理论分析中国文学作品的标准,也是其讲座深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纵横捭阖,挥洒自如。
  
  叶先生讲词,从不用底稿,“平生讲课一向不在事前准备讲稿”,即兴而发,洋洋洒洒,字字珠玑。每每析词时,佳句连篇,抒情遣兴,真挚感人,由点到面,发散分析,古今中外,上下千年,掌故典籍,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在讲柳永时,仅中国文论方面就先后引用了王灼《碧鸡漫志》、刘熙载《艺概》、《艺文类聚》、王国维《人间词话》等等,至于诗词文赋、笔记专著更是不胜枚举。这除了叶先生自幼年始就潜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外,更与她希望藉此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拳拳爱国之心有关。叶先生虽是饱学之士,却始终谦卑如一,从不骄人,想其每次都始终站着讲学,累得吐血竟毫无怨言,顿觉其人格之崇高,令人肃然起敬。大家唯其大而虚怀,方能做到心无羁绊,挥洒自如。偈语云:“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勿使惹尘埃”,为文授课,处世做人,只有常拭心灵之灰尘,才能自在如斯。
  此书虽有一些不到之处,但瑕不掩玉,总体来说,该书堪称当代词评中的抗鼎之作,称为翘楚,亦未为不可。
  李红普,河南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