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解读考纲中的正确使用词语

作者:周多权




  高考《考试大纲》中,从2004年起,把原来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虽是微小的改动,却表明高考对词语的范围扩大了,也就是说,除成语外,又增加了对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的考查。
  命题特点:
  1.所选成语大都来自常见的成语。
  2.容易出错、义项较多、运用灵活的成语出现的频率较高。
  3.考查的重点是四字格成语。
  4.一般在语境中考查词语使用的正误。
  5.专设一道选择题考查。
  应对策略:
  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和熟语都有固定的意思,如果不知道这个意思,仅凭字面去理解,很容易望文生义。如:“李玉写的作文文不加点,读他的文章,真是头痛。”“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的意思,整个成语指“文章不用涂改就写成”,如果把它理解成“文章不加标点符号”,就用错了。类似的如“差强人意”、“细大不捐”、“白头如新”、“万人空巷”、“不刊之论”、“间不容发”、“吊民伐罪”、“首当其冲”等等,都要认真核查落实。
  2.张冠李戴,搞错对象。有好多成语,只能针对人或物或其中的某一特定对象来使用。如果用在其它对象上,超出了使用范围,就会产生错误。如:“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句中“巧夺天工”指的是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该成语的对象是人工的,而“苍山”“洱海”是天然的,用“巧夺天工”就是对象误用。类似的还有“妙手回春”“汗牛充栋”“举案齐眉”“两小无猜”“济济一堂”“豆蔻年华”“一劳永逸”等。
  3.轻重失度,不合语境。成语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必须与所在的语境保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犯不合语境的毛病。如:“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相濡以沫”用于困难环境中相互救助,用在这个句子中与语境不合。同类的成语还有“从谏如流”“无可非议”“真知灼见”“有口皆碑”“坐享其成”等。
  4.敬谦错位,主客混淆。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王厂长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好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很粗浅的意见,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更成熟的意见,是谦词,句中误用为敬词。类似的还有“蓬荜生辉”“耳提面命”“不耻下问”“雕虫小技”“大驾光临”“鼎力相助”“虚怀若谷”等。
  5.褒贬颠倒,感情失当。成语从感情色彩上也可以分为褒义、贬义、中性,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清色彩,否则就会误用。如:“齐白石画展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骛。”“趋之若骛”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多含贬义,把它用在“艺术爱好者”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类似在感情色彩上定位容易失误的成语有“守株待兔”“无所不为”“弹冠相庆”“党同伐异”“处心积虑”“叹为观止”“始作俑者”“目无全牛”“粉墨登场”等。
  6.搭配不当,修饰失误。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性和词义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对句子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搭配不当的错误。如:“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指手画脚”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句中误把它当作了形容词性成语而错误地充当了状语。有些成语跟整个句子的语境大体相配,但与其前后词语并不搭配,如各成分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以及语意方面,要注意辨析。如:“一位莘莘学子。”“莘莘”言“众多”,前面再出现“一位”,语意上就发生抵触了。类似的还如“大家见仁见智,达成共识”“两种工艺各有千秋,半斤八两”“当务之急的任务”“津津乐道地说”“责无旁贷的责任”等。
  上述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和一些应对措施,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还是应以成语为中心,适当扩展涉及一些内容健康、含义较为固定、短小定型的熟语。另外,要注意防止思维定势,重视思维角度的转换。要明白:高考考查熟语的运用,实际上也是顺应了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周多权,教师,现居甘肃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