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傅寿松




  作为中专语文,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结合中专生的身心特点,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施加道德影响,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为此,我想就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两点看法。
  
  一、拓展第二课堂,渗透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要体现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学校不是一个封闭式的庄园,仅凭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需要。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尤显必要。
  其一,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朋友。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
  其二,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在讲授完“传记”这一单元后,试举办了一次“两分钟故事会”。这一单元的重点课文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针对这个目的,我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主题必须体现民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篇幅不能太长。在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采取抽签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结果,每个同学都作了认真的准备,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谭嗣同舍身变法等等。这次有趣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了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
  当然,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关键是要能取得实效。
  
  二、创新作文教学,渗透国情和形势教育
  
  前面已经谈到了结合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这里则针对“写”来谈谈渗透国情和形势教育。
  中专语文教材中,一般安排了应用文单元,其中包括调查报告,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社会形势在不断变化,学生不能总是坐在教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让他们把眼光不时地移向社会。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下海之前先探风”,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化公民演变,必须及时让他们去认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每次假期临近,语文老师应配合学校安排,结合“写”的培养目的,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验,使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气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明白,今天比昨天更美好的原因来源于共产党的好政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国情和形势教育。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老师的作文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之一,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其次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社会形势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会形成一定的潮流,成为人们在一个时期的某种追求和时尚。青少年学生更爱赶时髦、赶潮流,很愿意去认识潮流产生的社会背景,老师通过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另外,教师还得指出,作文必须符合调查报告的要求,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要先“调查”后“报告”,反对大话、空话、套话。对这些教师如果都能进行恰当的指导,可以给学生写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二,抓好写作后的作文批改,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到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调查报告的撰写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当然,中专学生年龄毕竟不大,阅历较浅,认识事物、分析形势的能力不强,许多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这时,语文教师就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在鼓励的同时及时地指出其中的不足。
  傅寿松,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