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文言文新教法两种

作者:徐尾珠




  文言文历来为多数学生所厌恶,学生中更有甚者编出了歌谣:“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如何上好文言文课,也成为众多老师头痛的问题之一。我国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串讲法”,这种方法至今仍被许多教师采用,也许此法是学生掌握文言释义的一种较便捷的途径,但这种老师讲,学生听、记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文言文产生了畏惧心理,离开老师后,不愿也不会独立阅读文言文。
  
  一、组织活动,情趣入题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若能精心组织和穿插适宜的活动,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组织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情趣,并卓有成效。如我常将写对联这一古老的文学活动引入课堂,不但弘扬了传统的文化,还锻炼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上《马说》一文时,为让学生对该文作者及内容有深刻的记忆。我出上联“韩愈作马说名扬古今”,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有关对联的常识,很快就对出“伯乐识良马响彻中外”,“赵翼吟论诗声誉万口”等优秀对联。在教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后,我让学生以两文的中心为内容,提炼一幅对联,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连平时沉迷睡觉的同学也很活跃,不少同学拟出了很有特色的对联,如“范仲淹忧国忧民”,“欧阳修与民同乐”;“岳阳楼上先忧后乐拳拳心语”,“醉翁亭下与民同乐醉醉同游”;……。这些对联,对仗都较为工整,而且把人物和课文内容襄括其中。
  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诸如“成语探源”,让学生从语境的源头得到意义的理解。如解释“顾野有麦场”一句中的“顾”的意义时,让学生找到含“顾”的成语,很快学生就能说出“顾名思义”、“左顾右盼”、“顾盼生辉”等成语,“顾”的释义迎刃而解。“改编名作”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将古文进行改编。“古典之星”即对古诗文积累丰富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并在班级展开评选“古典之星”活动,让更多学生兴趣于古文学习,并让他们有成就感,更好的激发他们积累和运用古文知识。可开展的活动还有很多,只要留意生活、用心构思,一定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二、开拓思维,激励探疑
  
  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读书要“存疑”。孔子认为“疑,思之始,学之端”。古文的释义及主题因年代的久远,常存在争议,古文教学对学生可采取“两欢迎,三允许”的政策,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这样会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开拓他们的思维。
  在文言释义方面,我常鼓励学生自译、质疑。尽量让他们自己当古文翻译家,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他们的思维也更开放了,有时提出的问题连老师也难以发现。例如:《〈论语〉十则》中第十则“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许多翻译书,包括《教学用书》都将“一言”译为“一句话”。可学生们却提出,“言”应译为“字”,因为古汉语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七言诗”中“言”即为“字”的意思。我不禁一怔,细推敲后文,几千年来,人们都只注重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注解,而对“其恕乎”注解甚少,“恕”不就是一个字,而非一句话吗?所以,句中的“一言”指的正是“恕”。《塞翁失马》中有一句“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父日……”,教参中把“其父”译为“他的父亲”,可学生在自译、互译完后,就提出质疑:如果照此翻译,那么“善术者”就指儿子了,而从全文来看,“善术者”应指父亲,经过讨论,后明确:“其”应译为“那”,表指示。这样解释使译文更通顺,也合乎语境了。我们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小小的思维火花,他们敢于质疑权威,时常有惊人的发现。
  在文章主题方面,我也没有简单地提示、归纳,而是由学生自行讨论归纳。如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大部分同学却提出与传统不同的观点:本文是赞扬木兰的孝,而非爱国。从全文看,写征战沙场的笔墨极少,倒是写思乡,团聚的颇多,的确本文的主题为“孝”更为合理。面对这些新颖的观点,我们能不为之欣慰吗?积极启发思维,鼓励质疑问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帮助他们树立了学习古文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只要我们更新理念、更新教法,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情思想,学生就会品味到学习文言的妙处,感受到学习文言的乐趣。这样,“一潭死水”的文言教学困境自然也可以摆脱。
  徐尾珠,教师,现居福建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