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给学生喜欢语文课的理由

作者:刘 烨




  有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师来说,要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语文课,何尝不需要这样的兴趣呢?兴趣是蕴藏在学生心底的溶浆,一旦喷发势不可挡。
  那么,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喜欢上语文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学思想的与时俱进
  
  新课标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正是基于语文素养在学生一生中的重要作用,语文不只是学习考试的工具,更应该是他们一生学习、生活、做人的拐杖。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真正做到既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要让学生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为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把语文课上活,把学生教活。
  善于换位思考。换位思考,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向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老师的话是不是一定正确,教材内容是不是就是一定正确的,不这样学行不行,还有没有其他方法途径等等。要善于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没兴趣不要求学,兴趣少不强求学,兴趣浓了,要抓住机会加紧学。通过换位思考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
  
  深挖教材内容。每次开学发新课本的时候,我总发现,大多数的学生拿起的第一本书就是《语文》,待到一周后,学生基本上把语文课本都看完一遍了,这时候,如果不能产生新的内容,学生对教材的新鲜感就会消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逐步减弱。因此,我们要用好学生对新教材的这份新鲜感,引导学生如何去读教材,怎么才能读得深,记得牢。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深层次的内容,要重视对文学作品的剖析,特别要深掘审美因素、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情感体验,为他们喜欢语文、学好语文打好基础。
  构建大语文教学。语文课不只是局限在语文课堂,要拓展语文范围,延伸语文内涵。要把课堂开到教室以外的地方,到社会中去教学,到大自然中去教学。要结合教材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如《鲁滨逊漂流记》、《少年维特之烦恼》、《童年》等;结合影视热播,读四大名著,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片等等。让我们的学生接受文学的熏陶,同时告诉学生你们要读懂这些作品,甚至要写出像他们一样伟大的作品,你们就必须好好学好手头的这本语文书,从中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安排一些语文知识竞赛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知识,以此促进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更喜欢上语文课。
  
  三、教学形式的活泼生动
  
  师生教学互动。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作为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要围绕学生的“学”来确定老师的“教”,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要选好课题,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要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小老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的独立思考,特有的思维优势等等,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肯定,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高学习的兴趣,树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与学生商量着教学。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文言文课特枯燥无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经常与学生商量着怎么学才能学出滋味来。这样学生学得更灵活,变得更聪明、更会学习。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就应该转变过去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意转变角色,学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只要每个语文老师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确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线,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喜欢上语文课的。
  刘烨,教师,现居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