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阅读教学要重视情感体验

作者:王 彪




  当前,我们国家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长时间中形成的“为考试而考试,为升学而升学”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改革理论。在语文学科领域,广大教师也在极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而语文教学作为一门最前沿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对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如何实施好语文的阅读教学呢?
  1、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具,用以增加直观性、生动形象性,使学生受到感染,认真体验。
  如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可先组织学生看电视剧《骆驼祥子》选段;先看电影《祝福》再学鲁迅这篇同名文章;先放许多荷花的精彩幻灯片一定有利于《芙蕖》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情感被调动了,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当教师与学生一起深入到作品并反复诵读品味,受到感染,当师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思想内容融为一体,进而引发新的联想,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时,阅读课也就成为师生互动学习过程,共度情感的过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如在教《背影》这篇抒写父爱亲情的名篇时,父亲特定环境下的背影凝聚着浓浓的亲情。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惟我独尊,个个都是“王子”、“公主”,对父母之爱往往熟视无睹。而要让他们通过课文中朴实无华的语言去感受这份亲情并为之感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阅读有关父母亲情的文章,像《写给父亲的一封信》、《18年的父爱像座山》及孟郊的五律《游子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是第六自然段描写父亲肥胖的身子穿着青布棉袄、黑布马褂艰难地穿铁路,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这一最令人感动的部分,然后联系实际,利用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引导学生对点滴往事的回忆,要求同学们讲述自己感受到的亲情,同学们很快陷入沉思,或表情严肃,或面露幸福喜悦之情,纷纷讲述起爸爸的辛苦、妈妈的叮咛、爷爷的弯背、家庭的温馨……一下子同学们便感悟到深深的亲情。而《背影》中朱自清父亲那浓郁的父爱就在这种平凡生活的感悟品味中潜移默化地被学生领悟了。当生活的真情步入我们的课堂,学生领悟到的必将是人间动人的真情。强化感受性、体验性,纠正了长期流行的理性化阅读分析的偏差。
  3、在体验中培养创造个性的品质,鼓励标新立异。
  语文教学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在情感体验之上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思考,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造性见解。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而且更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默默奉献,即使千百年来背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呢!”有的学生对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世俗风气所作的批判,持有相反意见,认为“富贵有何不好,难道我们还要追求贫穷不成?”虽然这些理解难免有些不全面,有悖于教材,但这种求异思维,这种创新意识,这种体验实在难能可贵,我们同样应给予鼓励,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强化创新意识,尊重他们的真实情感体验,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教师要用心用情备课上课
  教师无论是在备课中,还是在讲课中,都要进入角色,要倾注情感。教师在教学中所倾注的感情,所创设的课堂氛围能使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得到充分展示和升华,为品味语文课文的情感及意境美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语文学科偏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出发,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任何没有动情的语文教学,都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要使学生入情,教师必须先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动情于人。要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使自己与作者同休戚、共哀乐,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我以自己的真实感情投入备课,上课时用情真意切的讲述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师生和文中人物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悲泪涟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无尽的哀思和无限的怀念表达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师生的活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释放,让语文课堂处处时时渗透人文教育,让知识点燃情感的火花,用高尚的情趣陶冶人,从而培养出一代代有良好品德的人才。
  王彪,教师,现居四川蓬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