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阅读教学应从基础入手

作者:丁彩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语文课改这块教学园地里,不断地实践、探索、研究,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的教学理念深入课堂,新的教学方法显示出活力,新的教学形式显示出魅力。与此同时,一些与课改目标不相协调的现象也相伴而生。比如:课堂上学生随心所欲地“自主”代替了教师“导”的作用,合作讨论流于形式,探究学习肤浅浮夸,对话内容漫无边际,多元解读脱离文本等。这些现象暗示我们:踏实严谨的学风慢慢地被浮华的学习风气所取代。它也提醒语文教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进行的,否则自主、合作、探究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好语文基础知识,以牢固的基础知识来促进阅读教学,让踏实、严谨的学风弥漫课堂,用富含文化底蕴的文字来抒写生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基础知识?
  
  一、从字义词意句意的落实入手,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得扫清文字障碍。字、词的音、形、义学生可以凭借工具书或课下注释来解决。这项工作虽是老生常谈,但也必须落实好,因为它是感知文本的基础。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一些在文章中起总领全文、点明中心、线索、过渡、总结等关键作用的重点、难点、词语或句子,教学时我们可以它们为切入点,追根溯源、由浅入深地理解词义、弄懂句义、解读文本、探究学习、升华文本。例如,在分析《故乡》里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及她存在的社会意义时,我打破常规,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在学生熟读小说、分析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及其存在的社会意义之后)
  
  (一)抛砖引玉:
  ①齐读课文“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到结尾。
  ②“恣睢”什么意思?(学生们急于知道,有的看课下注释,有的查字典,很快有学生脱口而出“任意胡为,放纵”。我肯定:对呀,那么……)
  ③从前面对人物的描写看,谁的行为符合“放纵、任意胡为”呢?(有些同学开始皱眉头,有些同学开始看前面的课文,我环顾同学们,突然一个同学眼前一亮,欣喜地说:“杨二嫂”。我高兴地紧紧追问……)
  
  (二)解读文本
  ④杨二嫂放纵、任意胡为有证据吗?(于是同学们都急于找证据了,此时我知道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不失时机地说:“请你们仔细阅读小说中写杨二嫂的情节,看谁找的证据最多)(阅读完文本后,同学们就纷纷举手了。于是一条条证据被罗列出来。A.肆无忌惮,二十多年未见面,一见面在别人面前竟发出“尖利的怪声”和“冷笑”声。B.无中生有地说“我”“贵人眼高”“阔了”,还向我索要东西。C.造谣,说我有“三房姨太太”“出门是八抬大轿”。D.当着“我们”的面顺手牵羊,拿“我”母亲的手套。E.处心积虑,诬陷闰土藏盘子到草灰里。F.当面抢“狗气杀”。(我赞赏地说:“你们都成了小福尔摩斯了,看,这么多证据,足以证明杨二嫂确实是一个任意胡为的人。于是又深入地问……)
  
  (三)深入挖掘:
  ⑤她生来就是这样吗?(请在课文中找理由回答)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个任意胡为的人呢?(因为前面有对闰土及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的讨论,学生很快地把它归结于社会原因、生活所迫。这种分析又与小说的主题“变”有关。)
  ⑥现在你们明白“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会意地点头,很多同学举手要求回答问题)那么“我”希望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有同学举手开始描述)
  
  (四)与作者对话:
  ⑦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形象?(同学们开始讨论)
  ⑧“她”的存在有什么现实意义?(以下细节略)
  这一教学过程抛砖引玉地由难点词入手到解读文本到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到与作者对话,既落实了基本的词意句意这些基础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了阅读文本、探究文本的快感。又如:教《乌篷摇梦到春江》时,我们就可以抓重点句段:“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而七里泷碑文荟萃的严子陵钓鱼台,尤能毕现她扬古启今的魅力。”从“钟灵毓秀、荟萃、扬古启今”这几个词入手来理解赏析全文。语文教材里,很多文章都有类似的重点、难点词、句、段。教学时如果教者能深入地钻研教材、仔细欣赏体验、善于引导发现,就能够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从语法知识的落实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文本。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的组织和运用要依据一定的规定和准则来进行,这些规定和准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语言的语法规则。然而初中语法教学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一方面新课标在7-9年级阶段对语法学习没有具体化的要求,只是几处零零星星地提到“学会运用简单的语法知识”;教材中语法知识的讲解被安排在附录里,有被冷落的感觉;中考(竞争力绝不亚于高考)语文科目对语法这一块基本不考察。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初中阶段对语法知识的学习很不乐观。另一方面学生在主观运用上更是糟糕:有的不知语法为何物;作文中语法错误比比皆是:如标点符号滥用一气、词语搭配不当、句子成份残缺、生编生造词汇等。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要学习汉语,运用汉语;另一方面又淡化汉语的语法规则的学习。试想:学生如果连一点语法知识都没有,又怎么判断自己用的词、说的话是准确无误的呢?又怎么能用规范化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呢?同学们学英语都还需掌握英语语法,为什么学自己的母语却要淡化语法呢?所以我还是主张初中阶段必须落实好语法知识,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如何落实呢?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的:一是系统地学习附录里的语法知识,让学生对语法知识有感性的认识。二是在阅读教学中始终渗透语法知识,把实词、虚词、词组、单句、句子成份、复句、修辞等语法知识的运用落实到阅读教学中,用语法知识来解读文本,让学生对语法知识有点理性认识。三是学生作文让学生先互相批改,把自己认为有语法错误的句子做上统一的记号,以便教师再来批改作文时对它重新分类归纳小结。评讲作文时,把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语法错误展示给同学们,并集体修改。这样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并运用了语法知识。学生有了实践经验后,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用语法知识来解读赏析作品,还有可能向名家们提出挑战呢!如在学了高尔基的《海燕》后,我们又拓展学习郑振铎的《海燕》时,就有同学提出“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这句话中“皎洁”修饰“蔚蓝色”不妥:理由是“皎洁”一般用来形容“月光”的“明亮而洁白”,怎么用它来修饰蔚蓝色呢?还有既然是“洁白”,怎么又是“蔚蓝色”呢?看看,学生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吧!
  
  三、从背诵知识的落实入手,引导学生体验升华文本。
  
  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说话作文、表情达意。可是为什么学生上了十年学,读了不少的文章,一到写作文就无话可说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厚积”,所以不能“薄发”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呀!杜善常先生说:“中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与运用。”如何积累语言材料?背诵啊!背诵既是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现在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老舍先生说:“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茅盾年轻时就能背诵整部《红楼梦》。作家们都这么注重背诵积累,更何况我们呢?学生们熟读背诵的名家名篇多了,语言能力、思想境界自然提高了,写起作文来才会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既然这样,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把背诵落到实处呢?首先是落实背诵的内容。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背什么呢?先是落实好语文教材中安排背诵的名家名篇段、古典诗词、时文美文。教材中这些文章教师与其花大量时间分析讲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倒不如把时间还给学生去读,去记,去背。仅仅背诵课文中安排的篇目,是远远不够要求的,还得落实好拓展的课外篇目。这需要语文教师作细致的筛选工作,精选那些适合学生背诵的,能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的文章进行拓展链接背诵。其次是落实好背诵的量。按每天平均100字的背诵量来算,一学期20个星期应该有14000字的背诵量,三年也有84000字,相当于84篇千字文储存在记忆里,再加上小学6年5万多字,共是14万字的记忆量。学生果真有这个背诵积累的量,写起作文来还会无话可说了吗?三是落实背诵的时间。要达到背诵量,就要有时间保证。语文课每周早读有3节课,这还不够,应把每周的8节正课时间抽2-3课时出来(这个时间可分散在每节课的前十分钟或后20分钟,本着可因时制宜,灵活机动的原则。)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背。四是要落实背诵的效果。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觉性不强,再加上学生课业负担重。如果教师不采取一些方法落实的话,时间长了,背诵可能就成了“镜中月,水中花”。要落实可采取上课抽查、书面默写、分组检查、对手竞赛、背诵比赛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总之,背诵能给语文学习带来直接效益,必须持之以恒,才能硕果累累。如果教学中能把以上四个方面落实好,也就不必担心学生作文无话可说了,那么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丁彩玉,教师,现居湖北京山。